参加省级公益性地质调查单位能力建设工作座谈会,部署能力评估复核工作。
北京的天还是灰蒙蒙的,听说连续几天PM2.5超标。
时候还早,一行3人如约去了报社看望老领导,适逢在开基层联系点工作会,应邀到会场坐了个把小时,吃了晚饭回来。
看了腾讯今日话题“页岩气:美国下的圈套还是中国的机会?”得到这样几条信息:一是美国能源署的报告预测中国的页岩气储量世界第一,中国国土资源部的评估认为与陆域常规天然气资源量相当(25万亿立方米),也与美国相当;二是中国储存页岩气的地质条件要比美国恶劣得多,地层老、埋藏深,大多介于3000-5000米之间,成本会是美国的两到四倍;三是核心技术——水力压裂法在美国,美国的开采量已经开始大规模减小,而我国企业对此技术的掌握还非常初级,本身用水量大(开采一口井大概需要7500吨-20万吨)是其一,水里面混合化学制剂多可能造成地下水污染是其二,如果甲烷溢出的温室效应强度是二氧化碳的20倍是其三。四是可能诱发地震;五是我国80%的资源潜力与现有油气区块重叠,拥有采矿权的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和延长油田等大国企动静不大,且对边缘生地毫无兴趣;六是运输管网建设滞后,液化商品气规模极小。
综上,我国页岩气储量大、开采技术条件复杂、用水量大、易污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由此想到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如果断裂与顶底板的含水层沟通造成本来应是封闭的系统成了开放的系统,开采技术条件岂不更趋复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