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同事辩论一件事,最后不了了之了。事后想,看问题的角度固然是产生意见分歧的一个方面,而实际上很多时候辩论的产生是因为一方是三季人造成的。
听说在山东曲阜也就是孔子的老家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一个人到孔子家里来。在院子里看见孔子的弟子。这人问了弟子一个问题:一年有几季?弟子说四季。来人说三季。两人争辩起来,辩到最后,来人说要与弟子打赌,一会儿去问孔子,如果一年是三季要弟子给他磕三个头。弟子答应了。孔子出来,问明事由,回答说确实是三季。弟子不敢辩,只得磕了三个头,来人高高兴兴的走了。这里弟子问孔子明明一年有四季为何对来人说三季?孔子说,你没见那人穿了一身绿衣吗?他不是人,是蚱蜢。蚱蜢春生秋死,从来没见过冬季,何知一年有四季?你和他就是辩到死,他也不会相信你。你现在承认一年有三季,向他认个错就没事了,否则他到死都不会承认自己错了,就会一直和你纠缠不休。
这个三季人的故事,告诉我们,辩论的双方中,往往有一方是三季人,他的见识有限,另一方是四季人,就算是说的再是事实,三季人也不会相信。那么,这样辩论会有结果吗?到底谁是错误的一方呢?
有意思的是,三季人不知道自己是三季人,他永远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而四季人也永远无法向对方证明对方是三季人。
所以,辩论没有赢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