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舟曲行补记

写作者:klfy笛鸣     日记本: 感悟生活

日期:2012年10月28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654

   此为10.10.舟曲行补记,以馈林友!
   10月8号一大早,在甘肃院黎院长等领导及同仁的陪同下,于安泊尔吃了著名的兰州牛肉面(据说有100多年历史,具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等之特色)早餐,我院一行26人在胡、张二位副总等的陪同下,乘两小(车)一大(旅游大巴)向目的地-舟曲进发。
   途中(主要是二级路)经过了临兆县(高速)、渭源县、漳县、岷县、宕昌县,行程近400公里:
   过了渭源县,在漳县翻越了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海拔2980米),2009年省交通厅立有景观牌,大家都在此拍照小息。
   中午,到达遮阳山度假山庄用餐,继续前往。
   进入宕昌县,游览了“红军长征哈达铺纪念馆”,看到了老人家“到陕北去”的历史性题词。
   临进舟曲县城,在途中观看了泄流坡滑坡。
   大家于下午四点半到达舟曲,即“8.8”泥石流发生地。虽然经历了长途跋涉的艰辛和困倦,但大家兴致很高,先看了泥石流沙盘模型,接着大家便认认真真地实地考察(后述)。
   晚上入住龙舟大酒店。
   次日上午参观了锁儿头滑坡、瓜咱坝滑坡及其防治理工程和三眼峪泥石流沟远景,以及灾后重建中的峰迭新区,约10点返回兰州,结束了院一年一度的春(秋)季业务培训中的野外培训日程。
  “舟曲8.8特大泥石流地质灾害”专述
   一、主要灾情
   舟曲县城面积2.4km2 ,人口4.67万。“舟曲8.8特大泥石流地质灾害”发生于2010年8月7日晚11点半,泥石流堆积物堵塞白龙江形成的堰塞湖使近三分之一的城区被淹,受灾人口26470人。遇难1501人,失踪264人,是建国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地质灾害,冲出的一块巨石4.8m×5.2m,重达500余吨,其它的直径达3m以上石块有30多块,其能量之大,难以想象!
   二、地质环境概况
   1、地形地貌
   舟曲县属西秦岭构造带南部陇南山地高山峡谷地貌,沟壑纵横,属长江水系嘉陵江流域,县城主体位于白龙江畔罗家峪、三眼峪、寨子沟三沟口。
   2、水文气象
  该区气候属亚热带~温带过渡型,多年平均降雨量435.8mm,年最大579.1mm,最小253mm。2010年8月7日日最大降雨量96.77mm,“8.8” 灾害时小时最大降雨量77.3mm(7日23时),这便是导致泥石流的罪魁祸首。全县的地质灾害类型以泥石流为主,滑坡为次。
   3、地质及构造
   县城位于为北西向坪定—化马断层南西盘,地层为志留系、泥盆系、二叠系,广布千枚岩、片岩、石灰岩,系软硬相间的岩土体组合。该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Ⅷ度,总体上环境地质条件差,构造破碎。
   4、人类工程活动
   主要是水电站修建,植被破坏、建设工程开挖等等。
   三、泥石流的形成、流通与堆积
   泥石流形成区为三眼峪沟中、上游(主要分为两条支沟),面积22.64km2,流域内疏松的残坡积物及崩塌、坍塌、滑塌等固体松散物质丰富,坡面裸露,植被覆盖率低。中、上游的强降雨是触发因素。流通区为三眼峪沟主沟谷,两岸坡度达50度以上,沟口距白龙江边约2km,亦系主要的堆积区。
   四、防治工程
   “舟曲8.8特大泥石流灾害”发生后,政府在舟曲县共投入地质灾害防治经费8.5亿元,其中工程费用7.5亿元,治理项目26个。
   仅在县城,治理工程总投入4.91亿元,治理泥石流6处,(4.32亿元),滑坡2处(0.59亿元)。现以三眼峪沟治理工程(投入1.75亿元)为例简述之:
   1、形成区(沟口以上):拦挡坝15座:钢筋混凝土格栅群桩坝5座,钢筋混凝土重力坝10座。
   2、流通与堆积区:排导堤2.16km,底宽18m,顶宽32.5m,深7.5m,沟底每30m设防冲槛。
   设防标准:百年一遇。
   五、监测系统
   按照舟曲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将白龙江流域峰迭-南峪段划分为专业监测示范区,面积438km2,共建立专业监测点37处(泥石流23处,滑坡、不稳定斜坡14处),其中含:
   三眼峪沟监测系统13处:雨量计5处、泥位计3处、次生(地声)监测3处,视频监测2处。
  

完成时间:2012.10.28 02:28:22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8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