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学区五步教学法模式九年级下语文学科讲学案
执笔人: 细语无声 审核人: 授课日期: 序号:
课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孟子及《孟子》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
2.理解文中所讲的道理,培养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论证方法。
教学 难点:正确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时代意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一 导入新课:
二 布置预习:
三 预习检测:
1.关于孟子。
孟子,名______ 字 ______ ,______ 时期 ______家 、 ______家、______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人将他和______ 并称为“______ ” 人称 “______” ,孟子主张施行______ ,《孟子》和______、______、______、并称为“四书”。
2、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a.畎亩( ) b.傅说( )c.胶鬲( ) d.拂士( )
e.曾益( ) f.百里奚( )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同 ,解释为 。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同 ,解释为 。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同 ,解释为 。
四、合作探究:
1.本文第一段举出了舜、傅说等六位历史人物,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他们在文中起何作用?
2、此处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作用是什么?
3、第一段后面紧承前文讲明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请概括所阐述的道理。
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
在生活上受磨练的句子:
在心里上受磨练的句子:
这样做的结果:
4、第二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及法人的斗志。
写人心里状态变化句子:
写人面部表情变化句子:
5、孟子对治国提出的论断是什么?
五 概括提升: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翻译成现代汉语是:
六 拓展延伸:
1、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该如何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那些事例和名言可以证明这一道理。请举例。
七、教学反思:
八、教师寄语: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