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爱总结,也从未认真地总结过。习惯的是发呆,发发呆而已。
不太关心日历,不问“今夕何年?”
心里没有目标,胸中也说不上有什么志向,口口声声说着的是念想,挂在嘴边的是坚持。
愤怒过一次。愤怒不是辩解什么,几乎是不喜欢辩解,只喜欢说,说些什么。愤怒是要求正当程序得到体现,之后的结果如何,就是心理方面的事了。有人习惯甚至喜欢用眼光一词替代心理上的事。说不是事也是事,因自己视之为塞勒姆镇的“审巫案”。希望有一天事回到它本来的样子。不刻意去努力,也不管它的出现是在具体的哪一天里。希望,不渴望。
告诉自己悄悄地走,看客一样,却又常常地说三道四。看不懂别人说的,也表达不清楚自己想的,结果就成了自说自话。不讨厌这样,还有点喜欢呢。
身为男性,不喜欢“强壮”。性别角色这事上,分得太清了,免不了神伤。达尔文,站在旷野上,目视着前方说:前进,向前进。人群中间,马斯洛神情怡然,慢慢地说着分享,分担。他俩虽在各说各的理,问题是,现在大多数的人不是正在寻分担,找分享吗?况且,那么看重,还寻找的那样辛苦。
行事随意,节奏松散。不合群会妨碍什么?不轻易加入,是为了出入自在,不被淹没。
十多岁时,爸爸说自己有些玩世不恭。我知道,那时候不是,现在也不是。将来呢?就一个没有目标的人来说,怎么预测呢?!
爱说别人说过的。不管它们是谁的思想,也不管自己有没有思想,拿来了便说,还说个没完没了。没有自己的思想是不是很不合时宜?没有自己的东西是否就不方便言说,就没体现自主、自立?现在看来,这真是未必呢。想起龙应台不知是今年还是去年在答读者的提问时说过的话:我怎么会没有自己的梦呢?我说什么,怎么说不正是梦想在起作用吗?(大意如此吧。)说着说着就又来了,打住。
身在东边,常看夕阳。
不爱智慧,喜欢直来直往。这同自己的智商和耐性有关。不怎么说智慧,也不主动谈智慧。文化的差异,对智慧的定义也就会有不同。动辄就上升到时民族、尊严层次的辩说除了制造情绪,让人不顾修养,还真看不出有什么别的益处。只是觉得智慧不只是聪明,聪明断断没法子成为智慧。其二,在智慧纷飞的国度里许多事总是不太正常。凡事都得用智慧,那程序、那规则只能地列立两厢了。程序、规则上不了厅堂,也因了大大小小智慧的风靡且被大众推崇。这时的智慧,说成是计谋更恰当。
2011年12月31日16:36 [补记] 昨晚,等果儿的过程中,天很冷,就走进了附近的一家商场。走过书吧的书架,看到一本书的封面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心静才能不浮躁。猜不透,又不想翻书。索性换个表述想想,“不浮躁才能心静”,这似乎也大不对劲。后来大胆了一些,狂想。在“吃饱了才能不饿”浮现出来时,头不再疼了。
既然,那话能说出来,里面肯定有智慧。又是智慧,还是走吧。
看过各色巧克力,下到二楼,在茶吧要了一杯柚子红茶,坐下来等电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