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驴行去了三清山。出发前在群里发了集结号,我和兰儿跃跃欲试,想着帐篷顶上的满天星光,山野的天籁,沿途的奇绝风光,很有种尝试的冲动。但一想到徒步负重不走寻常路,老胳膊老腿的,又是一副经不起风霜的身板,只好慨然叹之,放弃冒险。
05年的时候去过一次江西,也到了三清山,车到山腰,一车人起了分歧,于是一部分人留守山间,一部分人去探栈道。其时我正身体不适,就选择了留下。看山上云遮雾罩的,估计也看不到什么景致。三清山据说一年有二百来天是云雾天,那天雾又特别大。结果上山的人下来得了一结论:不上是小后悔,上了是大懊恼。上了栈道,原以为可以看到群峰竞秀,沟谷纵横,怪石嶙峋,流泉飞瀑的山景,结果除了云雾还是云雾。三清山没有揭下神秘的面纱,对于匆匆过客,她是吝啬的。
据说晋代葛洪在此炼丹,古代的化学家寻了一天然实验室,仙丹练没练成已不重要,关键是在此山间出没,大概不是仙人也胜似仙人了。去过一些洞穴,其实是亿万年形成的喀斯特地貌,常常被附会某某神人圣人在此修炼,于是有了种种异象。人类无穷的想象力给了山水无限魅力。有时候与其说人感动于上天的鬼斧神工不如说人感动于自己的想象。
很佩服古代真正的隐士,他们一定经历过人生的大起大落,彻悟尘世的繁华如过眼云烟,才会遁迹于山林,而能长久地享受世外桃源乐趣的,一定要有基本的生存能力,全然释放的身心,最低的生活要求。否则就不过是以退为进想走终南捷径的作秀罢了。
隐居山林有点类似苦行僧,降低生活的欲求,成就精神的丰富。他们大都成了哲学家。大隐隐于市。前一阵看过一本书《探寻江南秘境》,看到有山塘街。想到我曾经勾留过的地方。当时走过山塘街道,就有这样一种大隐隐于市的感慨,和当年在同里看到退思园时的感觉仿佛,或许更真切。因为退思园毕竟还是高出平民生活的。而山塘街,会慢慢消融你以往的身份,你会变成其中的一部分,连自己都不愿意分离出过去和现在。
面对都市的繁华和越来越高的大都市生活成本,也许安于小镇的一隅,是个不错的选择。而山林,是隐不起了。持续走高的门票价格,昂贵的山间别墅,以及随着石阶攀升的食品价格,让老百姓望洋兴叹,做个驴友,靠自己的腿,走别人不走的路,吃别人不愿吃的苦,看别人看不到的景,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