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田蕴章先生《楷书千字文》帖子读后杂谈

写作者:趋向     日记本: 掀开沧桑的尘封

日期:2011年12月01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1092

   田蕴章先生《楷书千字文》帖子读后杂谈
   用了一个下午读了田蕴章先生《楷书千字文》这个帖子。评论中“文人相讥,文人相吸”的形态反应强烈。凡是来读帖的,多半都是关心书法的人,大家好像都是来看看,自己能不能学到或者得到些什么。有奉承,有发泄,有人言辞过激,有人维护看法,极个别的人不文明回复也有,一派轰轰烈烈杀伐进退之感觉。要说的是;在书体上,楷书以外体,都能够相应隐藏和弥补自身缺陷;所以说;写不好楷书的书法者,不算有真本事的书者。
   本人学习书法四十余年,对书法理论进行钻研;根据个人经验,书法活动,分为两条主线,一条是理论学习,一条是肢体肌肉训练;两条主线相辅相成,交汇达到一个水平,才能收获一个结果。当理论水平达到一定高度时,才能真正知道(他人)书法水平高低所在。本人初学书法时崇拜颜体,再又学习柳体,欧体等等。长此以往,脑子里提出一个问号;历史公认的名家欧、颜、柳、褚等人,谁的字写得最好呢?结论是各有所长,偶有所短,每一个人所留下的墨宝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但是,最终应该有个伯仲之分!把历史遗留下的墨宝对比一下,人与人对比,帖与帖对比,字与字对比;笔画构件、笔画形象,笔画技巧、笔画构建、方位,角度安装,组体,组帖,力量体现,飘逸特点,书法的布白与布墨等等都拿来比较,仔细斟酌,在本人心中悟出一己之见;感觉他们的共性优点就是整体公正,内涵完美,给人们的印象就是美轮美奂,瑕不掩瑜。但是,把他们自己写的字做以比较发现,并非每个字都能达到炉火纯青,也许他们当时写完后,自己就已经知道哪些地方没有到位,留有遗憾。比如柳公权玄秘塔中:“袍、袐、彩”字,似乎在间架结构和笔画上,让人有缺憾之感。褚遂良书圣教序中“之、一”中的笔画粗细变化比例不当,露出不太匀称的粗野感觉。欧体字的匀称和败笔也有,相对少一些,也许是时代局限和本人水平问题,或则偏爱遮住了一些瑕疵。当把历史遗留墨宝相互比较时,有一种感觉:柳体组合力度倾向,外延舒展;褚体组合力度倾向,有力大下沉的感觉;而欧体的组合力度倾向,聚向中心。能够把每一个字的倾向力,趋向一个方位,一个方向,需要极高的理论禅悟;聚向一处已是极难,相比感受,聚合向中心的感觉为最美,应该是大师之最。所以认为;当数欧体水平较高一筹。
  
   田蕴章先生的网上讲座,很多人都受益匪浅。倾听田蕴章先生的讲座,对楷书的分析,对书法前程的担忧,以及书法界的看法,确实堪称导向有方。本人每每观看讲座,常常顿开茅塞,收益不菲。看了田蕴章先生《楷书千字文》一贴,欣赏了田蕴章先生和田英章先生的字,很是佩服。看得出从理论上,从功夫上,可以说是付出了极大地努力,两位先生不愧出自同门,有合二为一功夫之妙。只是在比较中稍能看出;田英章先生的字比田蕴章先生字稍有生疏。英章先生比蕴章先生字的书法理论步伐慢了半拍;还在间架结构成功,笔画雕凿理论的初期;蕴章先生的字已经走在笔画雕凿理论基本成熟的阶段。但是,一旦英章先生笔画雕凿理论成熟,可能与蕴章先生的书法自身特点有所不同;可能一个秀丽多一些,一个浑厚多一些。下一个书法理论阶段,应该是力道走向,不知道两位先生会走向什么方向;沉稳刚劲,还是旋倾聚中等等,那是最高境界,本人不敢妄言。欣赏两位先生的字(书写《楷书千字文》本贴时期的水平。)英章先生的笔画还算比较生动,但不分“鹰雀”的笔画偶尔有之,方向方位部分字有些稍为错位;比如第一页章、楷、千字,横画过于倾斜;字、文两字,横、捺有不分“鹰雀”的感觉。蕴章先生的字就很少出现后者,偶尔也有横画过于倾斜的现象。拿欧阳询大师与田蕴章先生的书法比较,还有一些距离,但是,田蕴章先生的学习精神,人所共知的,他永不停步的研究,有谁不佩服呢。其实,《书法九阶》 他在攀登顶峰的过程中,已经处在顶峰之侧的台阶上。最终台阶是;“忘我!”说到这里。我很矛盾;偶尔他谨慎中有所纰漏,有时候出现两头柔尖的软撇,还有横坠有点趴肩,好像这也是欧体的弱点,看到这些,心情就有些沉重;多么希望中华大地上再出现一位楷书巨人啊!我们拭目以待!
  
  本人以一个欣赏者的身份提出问题,毫无贬低二位先生的意思,到如今我还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学习田蕴章先生的讲座,在他的讲座中摄取营养。在这里,衷心谢谢田蕴章先生的网上讲座,他象春天阳光雨露,使中华大地成千上万的书法爱好者,都能得到滋润而成长;使书法这个古老的文化,在中华大地上产生了更多旺盛的生命力。
  
  
   2011年09月04
  
  

完成时间:2011.12.01 16:09:41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