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已未读小说了。尽管要读的书堆得到处都是,还是从学校书橱里拣了这本《小团圆》。并不特别喜欢张的小说,总觉刻薄了些。主要是当年是否要出版这本书惹了一场口水战让我起了好奇心,加上书的封皮很好看,一直想,那种大红底子起花的图案若是做成旗袍,一定韵味十足。
于是从下午开始用零星的时间读了些,晚上哄祺儿睡了便看,至零点,读完。
感受之一:孩子的童年多么重要,尤其是女孩子。如果缺少爱,成年以后,难免由于情感饥渴而犯错、而痛苦——所以,一定要好好爱我的祺儿,不能成天凶巴巴的,让他缺乏安全感。本人性子急躁已是多年恶习,然而孩子是天使,上天就是用这样的方式要我一定悔改。虽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是难,并非绝无可能,活着,不也就是冲着那“望山跑死马”的一线希望和光明么。
感受之二:本书当年争议的焦点还有一个,就是比较大尺度的性爱描写。其实如今看来,张爱玲的笔触与现今的许多这类描写比起来也不过是小巫见大巫,反而没有那么细腻,给人的感官刺激也没那么鲜明强烈。但是真正具有“爱玲”风范,冷峻,高高在上,约略透着一种贵族的威仪。看着书中附着的一张她的照片,尖俏而上扬的下巴,让人顿生一种距离感——她终究是个奇女子,我等如是不能理解,也作罢。
感受之三:战争,真正应了那句话,绝不是什么好东西,然而它又的确催生出了许多好东西——从物质到精神。许多尖端科技都是先军用然后民用,而人呢,若是没有这些苦难作铺垫,精神也许也会贫瘠。从小到大我都是讨厌战争的人,甚至想如果有魔力就一定用在阻止战争的发生上,可如今,尽管从个人角度来说依然讨厌,却默许了“存在的合理性”——这是对丑恶的低头,还是对世界的达观?大概都是。
感受之四——无论如何,尽管这本书最真实地接近张爱玲,却不是能代表她最高文学造诣的书。仅从文学创作角度讲,还是不能被封皮好看的图案吸引。但是,我还是要说,这样的封皮设计,是懂张爱玲的心的。
她是不会在乎我这些感受的,即便她活着。何况此时她已在天国。在天国,她是否终能与她想着的人团圆?这是我,一个凡间女子,隔了时空能给她的唯一祝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