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何故,时下是一个盛产偶像的时代,无论什么人,也不论以什么方式,只要出了名很快就会拥有一批粉丝,从而成为一个群体的偶像,其中大部分偶像在人类的长河中如昙花一现。
偶像,本是指用木头、泥土或其它材质制成的人形。也就是说偶像是制造出来了。过去制造偶像的是艺人;如今,制造偶像的是推手。
拥有不败金身的偶像总是极少数,他们不因时光的流逝而褪色。
二十多年前,在我苦苦思索人生意义的那个阶段,我也曾有过一个偶像,就是歌曲《送别》的词作者江南才子李叔同,也是后来的得道高僧弘一法师。
弘一法师李叔同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极富传奇色彩而又颇有争议的人物。从来没有一个人能像他那样才华横溢、学贯中西,也从来没有一个人能像他那样凭借其生前超常的智慧给世人以无限的思索和敬仰。
李叔同,本名李文涛,叔同为其字,弘一是其出家后的法号。生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卒于1942年秋,浙江平息人。作为“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李叔同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等于一身。他在多个领域,都首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其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他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另外,他还是中国话剧的鼻祖。用他的弟子丰子恺的话说:“文艺的园地,差不多被他走遍了。”
李叔同一生最富传奇色彩的就是他在事业最为轰轰烈烈的时候却突然离家出走,遁入空门。李叔同有两个美丽的妻子,一个在中国,一个在日本。闻知李叔同出家,哭成泪人,跪地恳求其还俗,但李叔同心意已决。关于李叔同为何要出家,至今仍存有争议。使他传奇的一生变得更加如真如幻,扑朔迷离。
李叔同的入室弟子丰子恺先生曾用自己对人生的理解来分析李叔同。丰子恺说:“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弘一法师是一层一层走上去的。弘一法师的‘人生欲’非常强!他的做人一定要做的彻底。他早年对母尽孝,对妻子尽爱,安住在第一层楼中。中年专心研究学术,发挥多方面的天才,便是迁居二层楼了。强大的‘人生欲’不能使他满足于二层楼,于是爬上三层楼去,做和尚,修净土,研戒律,这是当然的事,毫不足怪的。”
李叔同一生63年,在俗39年,在佛24年。其生其死都充满诗意和神秘色彩,仿佛一切都是事先已设计好了的,又仿佛是演完了一场人生大戏,在人们还没有品出韵味的时候,便匆匆卸装收场,留下遗憾万千。观其一生,半为艺术,半为佛。其一生光明磊落,潇洒飘逸,道德文章,高山仰止。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居士曾撰联一幅概括李叔同一生为:“深悲早现茶花女,胜愿终成苦行僧,无数奇珍供世眼,一轮明月照天心。”
泓一法师李叔同临终前留下两句偈语:“华枝丰满,天心月圆”正是他坎坷而辉煌一生的写照。人既应该经历各种现实的磨难,也应享受人生的欢乐,同时亦要有一个充实而恬静的内心世界。
前者正是丰满,后者恰如中天园月,充实而安宁。
李书同是我一生中最敬佩的人!他出家前是高人,出家后世高僧;其才学,其胆识,其魄力,其毅力,即使“高人”亦难以匹敌;其悟性,其慧根,其定力,其奇缘,就是“高僧”也难向其背!
李叔同是大师。而真正的大师无不具有爱和善的天性,无不具有博大、宽容、悲悯的情怀……
从红尘奇才到佛门高僧,李叔同堪称千古一人尔!
送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