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我们的宿敌--转载

写作者:雪忆     日记本: 多情应笑我

日期:2011年04月13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271

  听女儿讲,时下学生流行的话题是“我们的宿敌”,这“我们”自然是正在上学和成长中的孩子,而“宿敌”,这个永远的命中的敌人则是“别人家的孩子”。女儿说现在校内网上不少小朋友都在热议,因为放假了,回到了家里,又要接受父母的耳提面命,这宿敌便来到了他们的面前,搞得孩子们非常的失败,非常的沮丧,灰头土脸,颜面扫地。他们只能在网上相互倾诉,聚在一起对各自的宿敌切齿跺足。听女儿谈论孩子们围绕宿敌的交流真是大开眼界,宿敌,或者别人家的孩子只是统称,具体到每一个人则是各个不同的。这些敌人可以是张三,可以是李四,是自己的同辈小亲戚,楼下的小妹,隔壁的帅哥,父母同事的子女,班上的同学,如此等等。这些宿敌的门派、功夫与武器也不一样,可以是聪明,是勤劳、刻苦,也可以是懂事、孝顺、能干……他们大都是某一门派的掌门或高手,握有置同龄人于死地的葵花宝典,他们傲视群雄,是人中龙凤,是出国深造者,拿奖学金者,竞赛获奖者,名校保送者。
   说到这里,我明白了,这宿敌本是别人家的孩子,是家长引入的,是为自己家的孩子量身定找的“克星”。不管自己家的孩子怎么优秀,都有弱项,都有成长的空间,而且,他们都有软肋,有弱不禁风不堪一击的命门。比如,你老实,但你聪明吗?你聪明,但你勤奋吗?你勤奋,但你运气好吗?你运气好,为什么有比你更优秀更成功的?不信,你看某某某。就这样,别人家的孩子身披战袍在父母高举的聚光灯中走上了擂台,父母仿佛有虐待狂似的,他们非常乐意地看到自己家的孩子的狼狈相,刚才还气势汹汹,即刻便望风披靡,如土委地。
   我实在佩服孩子们的智慧与生存本领。他们将这世世代代的父母们奉为不二法门的传统做法作了如此形象的表达,并且通过这种准娱乐化的方式来排解自己的失败和沮丧。确实如此,宿敌不只是他们这一代才有,哪一代的孩子都难逃劫难。我回忆我的小时候,父母亲也是这么做的,每一次的训斥都好像是以“你看人家谁谁谁……”这样的句式开头的。说实话,我学得并不差,也不调皮,但总有比我更加优秀的同学。我的中小学几乎都在拼命地与一个个对手竞争,甩了一个,又来一个,我永远是一个失败者。我大发感慨地对女儿说起这些,然后对她说,你是幸运的吧?爸爸好像没给你树什么敌人。不料女儿大叫一声,你树的还少啊,哪个哪个,都成一个加强排了。这让我很惭愧,父母亲给孩子的伤害那么大,但自己却那么轻易地就忘记了。
   如何做父母是一个老话题了,却怎么也找不到大家都认同的看法,或者,嘴上认同,但做起来却总是另一套,所谓知易行难。“我们的宿敌”的实质是什么?说穿了就是一种比较的教育方式。手段是拿一个被教育个体与另一个被教育个体进行比较,其前提是别人能做到的你也一定能做到,这显然是荒谬的,因为人与人的差别实在巨大。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说:“每一个人都是‘天上地下唯我独尊’,无法与世界其他诸物相互置换的大宇宙。这些大宇宙在通过自身的发展完善而发挥各自的天性时,将呈现出一个其他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松竹相别,菊堇各异的、独一无二的美妙世界。”北大老校长,教育家蒋梦麟也说过:“人之所以贵于他动物者,以具人类之普通性外,又具有特殊之个性。”他将人与牛羊作比后认为,牛羊群中“各个无甚大别”,而“人群之中,则此个人与彼个人相去远甚”,所以,个体的成长“皆以秉性与环境之不同,而多成其材也。故欲言人类之价值,首先言个人之价值。不知个人之价值者,不知人类之价值者也。”不知谁说过的这样一句类似格言的话,一个人开始懂得不要将人与人进行比较时就意味着他成熟了,如果有道理,那么我们有多少家长可能一辈子都处在蒙昧的状态。
   孩子们还在网上热烈地交流着各自的宿敌和自己的境遇,在那个看上去笑声不断,皆有会心的网络讨论的背后是他们怎样受伤的心灵呢?他们的自尊、荣耀、成就,那些少许的进步和只有自己才能体会的点滴成长的喜悦,我们就忍心将它们打得落花流水?
   我为父母亲们如此残忍的“教育”感到羞愧,我祝愿所有的孩子都能生活在没有“敌人”的世界里,我将从我的生活中将女儿的宿敌们请出去,从心底里,干干净净地,一个不剩地,请出去。
   别了,宿敌们。别了,别人家的孩子。
  汪 政
  (授权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羊城晚报”)

完成时间:2011.04.13 15:01:23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8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