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洗头的是个和我儿子差不多大的孩子,挺直的鼻梁,一顶帽子遮住了眼睛,脸部轮廓分明,看上去酷酷的样子。他洗头很专心,目光专注,嘴唇紧抿。隔一会儿和我说几句话,比如日本地震,抢购食盐这些新闻。
同样做学徒的,其他两个就有点懒散,老板说了他们几句,也赞许了他。他一脸俨然。染发的时候便叫另外一个看着,告诉他一些要领。他说得很专业,条理清楚,我看他一本正经的样子,对他发生了兴趣。
“你蛮适合做老师的。教的很好,表述很准确。”
一下子打开了他的话匣子。
他是安徽人,父母在浙江做生意,家里就一个男孩。父母重男轻女,小学时他成绩很好,是父母的骄傲。上中学后,成绩下滑,他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有一次暑假到南通的表哥这儿来玩,喜欢上理发这个行当。他不想上高中了。父亲很急,父子间起了冲突,但他父亲还是比较民主的,他和父亲深入交流后决定辍学。父亲给他保留了学籍,心底还是希望他能回心转意继续学业。
“你后悔了吗?想不想上学了?”
“不想。我觉得上学不是唯一的出路。”
“也是啊。只要愿意学,到处都可以学到本领。你喜欢理发?”
“我喜欢。”
看着他认真执着的样子,这真是个有想法的孩子。
他说,父母亲来看过他,看他在这过得挺好,他用第一月的工资给父母每人买了一双皮鞋。父母看他学的挺认真,老板人又好,也放心了。
说到老板,这也是我喜欢这家店的原因。老板信佛,有着职业的自豪感。我听他和洗头的学徒说:记住,你们来是做大事的。挣钱好像不是他们夫妇的主要目的。他们很悠闲,会买些时令花卉布置店堂,很虔诚地添香油,买新鲜的甘蔗汁给顾客尝,把女儿的画和风筝挂着墙上,一起出去兜一圈给员工带来片烤鸭。整个氛围像一个家。没有喋喋不休的推销。没有嘈杂的音乐。没有程式化的服务用语。
无数人给幸福定义过,其实幸福就是这么简单:投入地做自己喜欢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