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送东阳马生序》学案

写作者:细语无声     日记本: 岁月清风

日期:2011年02月22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459

  金州中学五步教学法教学模式八年级下语文讲学案
  执笔人:细语无声 审核人: 授课时间 序号
  课题: 24《送东阳马生序》
  教师寄语: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的内容层次和正反对比的手法。
  2、学习作者刻苦求学、自励奋进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通过对比表达自己观点的写作手法。
  2.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理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开阔视野
  我国古代文化中刻苦求学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 1、囊萤映雪:《晋书.车胤(yin)传》,车胤......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形容家境贫穷,勤学苦读。
  * 2、悬梁刺股: 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东汉•班固《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 3、凿壁偷光:又作穿壁引光。《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 4、画荻教子:《宋史欧阳修传》:“(修)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获画地学书。
  *5、韦编三绝: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一、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注音
  嗜( ) 叱咄( ) 箧( ) 缊( )
  媵人( ) 容臭( ) 烨然( ) 衾( )
  2、《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作者﹏﹏字﹏﹏,号﹏﹏。﹏﹏(朝)文学家。在我国文学史上与﹏﹏、﹏﹏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朱元璋称他为明代“﹏﹏﹏﹏”,刘基赞许他“﹏﹏﹏﹏”,四方学者称他为“﹏﹏﹏﹏”
  二、解题:
  本文写于洪武十一(1378)年。这一年,辞官归里的宋濂又从家乡到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当时是国都)朝见朱元璋。他的同乡晚辈马君则来拜见他,他便写了这篇“赠序”送给东阳马生。本文是是一篇赠序。赠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有临别赠言的性质,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
  三、合作探究
  1、第一段可以分为两个层次,请在文章中划分出来,并用自己的话概括两层的意思。
  第一层:
  
  第二层:
  “余因得遍观群书”的原因是什么?
  “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的原因又是什么?
  2、按要求默写:
  (1)最能体现抄书之苦的句子:
  (2)体现作者坚守信用的句子:
  
  四、达标检测:
  古今异义:
  
  走送之 走:古义:  今义:
  
  尝趋百里 趋:古义: 今义:
  
  或遇其叱咄 或:古义:  今义:
  
  卒获有所闻 卒:古义: 今义: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古义:   今义: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古义: 今义:
  
  媵人持汤沃灌 汤:古义:   今义:
  
  左佩刀,右备容臭 臭:古义:   今义: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测:1、《送东阳马生序》的作者是( ),字( ),号(  )( )朝文学家。他与( )、( )合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2、释词译句。
  余幼时即嗜( )学。家贫,无从致( )书以观,每假借( )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 )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 )送之,不敢稍( )逾约。以是( )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 ),益( )慕圣贤之道,又患( )无砚师、名人与游,尝( )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 )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 色。余立侍左右,援( )疑质( )理,俯身倾耳以请;或( )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不敢出一言以复;俟( )其欣悦悦则又请焉。故余虽( )愚,卒( )获有所闻。
  二、合作探究
  1、第二段可以分为两个层次,请在文章中划分出来,并用自己的话概括两层的意思。
  第一层:
  
  第二层:
  2、按要求默写:
  (1)表明作者穷苦和路途险恶的句子:
  (2)些作者生活艰苦异常的句子:
  
  3、第二段采取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有什么作用?
  同舍生 宋濂
  吃的:
  住的:
  
  
  
  4、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三、拓展延伸:
  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
  
  四、达标检测: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东 支通( )意思:( )
  同舍生皆被绮秀 被通( )意思:( )
  
  第三课时
  中考连接:
  一、(鄂州市2007) 中考试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匡衡①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②,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③文不识④,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⑤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⑥给以书,遂成大学⑦。
  {注释}①匡衡:汉朝人。②不逮:指隔壁烛光透不过来。逮,及、到。③大姓:大户人家。④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⑤佣作:做工辛勤劳作。⑥资:借。⑦大学:大学问家。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2分)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②礼愈至
  ③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④主人怪问衡
  2、下列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门人弟子填其室 B 弗之怠
  或遇其叱咄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C 邻舍有烛而不逮 D 衡乃穿壁引其光
  以书映光而读之 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①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4、甲、乙两个文段分别写了哪些事例(故事)?(3分)
  甲文
  乙文
  5、甲、乙两个文段中的主人公可谓都取得了成功。请从取得成功的原因的角度谈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3分)
  二、(2007年内蒙古赤峰市 )中考试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或夜昏怠(1),辄以水沃面(2);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3),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释1、昏怠:昏沉困倦。2、辄:就。沃:浇。这里是“洗”的意思。3、食不重肉:不多吃肉。
   1、解释加点的词。(4分)
   (1)余幼时即嗜学( ) (2)录毕,走送之( )
   (3)益慕圣贤之道( ) (4)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
   2、下边加点词用法或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B、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C、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肉食者谋之
   3、翻译句子(6分) (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2)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甲、乙语段中的人物幼年时人生经历有哪两个主要共同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段中写人物读书刻苦的语句是:(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甲文中“人多以书假余”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中范仲淹“被谗受贬”的原因是:___________(都用文中的句子回答)(4分)
  
   三、(2008年泉港区)中考试题
  余幼时即嗜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2分)
  A、无从致书以观 言行一致 B、益慕圣贤之道 益多弊少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得患失 D、未尝稍降辞色 婉言辞谢
  2、下面句子中的“以”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的“以”的用法相同的是。( )
  (2分)例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A、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B、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
  C、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②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4、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由“ ”与“ ”之间的矛盾决定的。(摘录原文回答)(2分)
  5、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4分)
  
  
  参考答案:
  一1、①借 ②周到 ③报酬 ④感到奇怪 2、D
  3、①我站在他旁边侍侯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
  ②主人被感动了,赞叹他的精神,把书借给他,后来,他就成为大学问家。
  4、甲文:①“余”凭诚信借书苦读。②“余”毕恭毕敬请教老师。乙文:①匡衡凿壁借光读书。②匡衡劳作不求报酬借书。
  5、一个人要在学习上有所成就,就应该:①刻苦勤奋 ②博览群书 ③虚心请教。
  
  二、(五)阅读下边两个语段(17分)
   1、(1)爱好、特别喜欢 (2)跑 (3)更加 (4)妻子和儿女
   2、A
   3、(1)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还是获得了学问。
   (2)读书的人(贤德的人)应当忧在天下人之前,乐在天下人之后。
   4、家境贫寒与刻苦读书。
   5、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6、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三、1、(2分)C 2、(2分)D 3、(6分)①(我)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尝、趋各0.5分,句意2分) ②我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不羡慕他们的意思。(其、略无各0.5分,句意2分) 4、(2分) 嗜学 家贫 (顺序可换) 5、(4分)幼时抄书之辛,成年叩问之难,从师奔走之艰,住读生活之苦。
  
  
  

完成时间:2011.02.22 19:13:19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9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