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步教学法教学模式八年级下语文讲学案
执笔人:细语无声 审核人: 授课时间 序号
课题: 《马说》
教师寄语:你没有摘到的只是春天里的一朵花,而整个春天还是属于你,朋友,别灰心!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相关文言字词,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方法、价值观目标:培养合作精神,养成主动提问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
一、预习检测
1、 文学常识积累:
韩愈,字 , 朝著名文学家,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有韩愈、柳宗元、 、 、 、 、 、 、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 ,有“ ”的美誉。《马说》是其《杂说》中的第四篇。《杂说》包括: 、 、 、《马说》四篇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记叙,也可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相当于现代的杂文或杂感。初一学过的( )就属这一文体。
2、给加点字注音:
伯乐( ) 骈死( )槽枥( ) ( )
相马( ) 粟 ( ) 外见( ) 食马( )
二、互动探究:1、疏通文意: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按要求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
三、达标检测:1、归纳整理通假字:
2、 知识链接:(一)背景链接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11~16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二)伯乐相马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干里的骏马。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三)名言: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治学名联) •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师说》) •
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进学解》) •4、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调张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测:(1)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
②才美不外见( )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 ( )
(2)准确理解下面实词在各个句子中的含义。
[策]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临之( )
[之]策之不以其道(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其]策之不以其道( )其真无马邪?( )
其真不知吗也。( )
(3)按要求默写:
a.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
b.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
c.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
d.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
e、全文的中心句子(主旨句):
二、共同探究: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其中伯乐和千里马有怎样的关系
3、作者想要通过这篇文章表达什么寓意?
4、说说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三课时
中考连接:
(一)(2008年山东省烟台市)《马 说》答题:
1.本文作者是 ( ) ,( )代文学家。(2分)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 B.故虽有名马 虽千里不敢易也
C.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屋舍俨然 D.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策之不以其道
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4.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二)(2007年广东汕头卷)《马说》 韩愈
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4分)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2.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4分)
3.文章第二段流露出作者对“千里马”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三)、(2006马说)(节选自韩愈《马说》)
1.对上文第二段的4个“食”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1和2读音相同,意义不同。B.1和4读音不同,含义也不同。C.2和 3读音相同,含义也相同。
D.3和4读音相同,含义不同。
2.《马说》托物寓意,抨击当时“食马者”“不只马”的错误行为。但韩愈没有从正面阐明应该怎么做。参照第三段,你认为他主张怎么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
3.〈〈马说〉〉的标点符号,是现代人加的。有人指出:末句“其真不知马也”,应该用问句(?)结束。请你细读原文,揣摩文意,表明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3分)
或: 食: 等:
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3分)
安求其能千里也?
6.根据选文,说说千里马被辱没的原因。(3分)
参考答案:
(一)1.韩愈 唐 (2分) 2.B (3分)3.(1)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分) (2)拿着鞭子,站在千里马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2分) 4.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以及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批判。(3分)
(二)、1驾驭(鞭打)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
(或者: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2 伯乐更重要。(1分)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或者: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就被埋没
3 为“千里马”的被埋没鸣不平。(或:为‘‘千里马’’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感到同情和惋惜。)
(三)、答案:1.C2. 策之以其道,食之能尽其材,鸣之而能通其意(主张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尊之以高位,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施展才干。3.同意用句号,问而后答,一锤定音。也可同意用问号,即把最后两句理解为:到底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呢,还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呢?发人深思,余味无穷。
4.有时(或许) 喂养(或通“饲”) 等同(或“一样”)
5.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6.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