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为自己准备晚饭,休假回来的Z提着兰州特产百合和瓜子来了。晚饭简单,一盘中午才搞到的烤猪蹄,一盘牛肉,外加馒头。没有问Z想吃什么,他对菜品从没要求,酒是不能少的。不喝酒,家里也不存酒。下楼在附近的小店买了瓶半斤装的酒,沏了壶炒青,混搭着开了饭。两人“对饮”,同平时一样,自己只端杯不喝酒。
与Z结识有四年的时间了,关系非常不错。Z也确实好酒。在项目上时,经常是一个人一杯茶一台电视几支烟陪一斤酒或者更多。同事们说,Z一个人在这边,难免孤单寂寞,加之自控力不强,天天喝也是在借酒浇愁。同事们不知道的是,Z可能做过牢,还可能伤及过生命(过失)。为了不再与那个圈子有任何瓜葛,自由后才来了这边,至今已十多年了。觉得他是非常有毅力的一个人,也是一个有酒瘾的人。
Z的经历曲折了点。祖辈、父辈们个个出色。据说,爷爷能熟背《尔雅》,曾是中原一所学校的校董。伯父中有两个民国时期的将军,两个清华的学生。儿时的他经常是跟着姥姥参加批斗大会的。上学后,从事水电勘察设计的父亲常年在外,母亲工作又忙,因鲜有人照顾管理,荒了学业。养狗养鸽子养金鱼,被父亲称为陆海空总司令。
饭间,Z问起去新疆的事,回答说没听到什么新的消息。不爱打听事这点他是知道的,也就再没问下去。
常劝Z少喝酒,劝的理由是酒喝多了不好,不把“借酒浇愁愁更愁”当作劝他戒酒的理由。觉得吧“借酒浇愁愁更愁”不是劝人戒酒理由,因为“借酒浇愁”是借口,对Z也一样。借口是不好同理由混同的。不然,会模糊了原则、标准的,甚至搅乱更多、更重要的与人的品质有关的东西。把借口当理由使,是欺骗,也是纵容。
突然想起由法国哲学家叫丹尼斯•狄德罗观察到的、后被美国经济学家朱丽叶•施罗尔概括为“狄德罗效应”的现象:人们在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便会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上满足的现象。
朱丽叶•施罗尔女士是从经济学视角应用狄德罗的发现的,自己是从心理上想这事的。由此而来的一个感受是理由比借口更能给人以持久的支持,借口有朝一日突然消失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感受之二就是寻得一个好的、积极的理由更有益于人精神与品质的提升。想一想,把“酒喝多了不好”当理由与视“借酒浇愁愁更愁”为理由会是多么的不同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