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冬日闲话(四)

写作者:胡杨林边的看客     日记本: 幸福依然在路上

日期:2011年01月23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675

  看评述王安石变法的文章时想起了“荆公新学”。也想了解当时的社会气候。记得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中有关于那个时期“社会气候”的精辟论述。记不起来具体内容了,周末驱车回父母家,取来了那书。
  
  在自己的视野里,宋代如同春秋时期和清末民初相仿,也是一个思想比较活跃的时期。与后两者稍有不同的是,宋这一时期出现并产生一定影响的思潮“古文运动”、“荆公新学”和理学都主要围绕着儒学和“道统”进行阐释和发展的。“古文运动”崇尚对经典的回归,在论道德、道统时基本上不偏离经典。
  以王安石为核心的“荆公新学”学派则重视对儒家经典的重新释义:阐明义理,反对狭隘的“字词注释”,基本上终结了“汉唐传注经学之风”。编有《三经新义》 (即《诗义》、《书义》、《周礼义》和《字说》)。《三经新义》是王安石变法的理论依据,也曾一度被钦定为官学。“荆公新学”成为当时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理学从民间常说发展到显学,一是得益于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和理学学派对王安石新学的持续“解构”。
  理学的兴起,也与当时的“社会气候”有很大的关系。“宋代是一个君权高度强化的专制社会,文人出路窄,与国家政权的关系极为密切,宋代文人大都也就只能在忠于君主、报效国家的位置上确定自我角色。从历史上看,自中唐以来,就有相当多的人认为国家的兴亡,中国文化传统的命脉,都系于儒学要求的伦理纲常的兴衰;而道德的重建与道统的延续,关键在一个‘内转’,也就是说,儒家那套伦理纲常、行为规范仅仅于之于外在的礼教义节已经不够了,应当把他作为一种内在心灵对中对道德的自觉。这种认识在宋代特殊的环境中得到发展和实践。宋代理学无论是周敦颐、张载、二程、朱熹还是陆九渊,大体都是走得这一路向。他们重新建立的儒家意识形态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从外在方面说,是将宇宙的起源、结构及其天然合理性与道德秩序、伦理纲常、社会结构对应起来形成一个解释体系(像《太极图》的解说、《易》的阐释、《历》的编纂都属于这一类);从内在方面说,是将‘天理’与人心互相对应,凸显人心对秩序、规范的自觉,从而为儒家道德伦常找到宇宙论与心性论的的依据,把外在的伦理规范对人的行为、思想的整顿约束变为内在心性自觉的谐调和修养,这样就完成了儒学的‘内转’”(《中国文学史》第五编《宋代文学.概述》)。
  宋代的理学还有一个较为明显的倾向:它把辩论的矛头同时指向了“古文运动”和“荆公新学”。“理学家则是把内向的道德化作为人生的根本目标,把任何一种精神外骛视为人生的危险”(《中国文学史》第五编《宋代文学.南宋中期文学》)。
  
  


2011年01月23日21:53     [补记]
    白瓷杯,黑咖啡,音乐便也生出了味道。
  

完成时间:2011.01.23 20:10:10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9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