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今年阴历的六月,父亲离开我们就整整三十四年了。三十四年,多少个黑夜白昼,多少个分分秒秒。有时候想,假如一天拥有一个思念的话,所有的日子堆砌起来的话,那思念也足以描述成一本不薄的书了吧!只是,现在的我已然没有了那样的贪心,只是想让自己的思念如丝那样的细,慢慢地侵入我的灵魂深处,每天的时光还可以像父亲活着的时候那样温润美好。
关于父亲有关的记忆里,除了他曾经是个地道的说书艺人外,更多的是父亲有一个放满古书的书箱。我记得开始的时候是一只藤皮箱子,浅黄的颜色,普通藤皮。听父亲说是祖父留给他的唯一的好东西。那箱子虽然不太好看,但经父亲摆满书籍以后就成了宝物。
我见着那个藤皮箱子的时候是在小学四年级的暑假,我当时闲得发慌跟几个小伙伴去垃圾堆上捡酒瓶子,换了钱去镇上的小人书摊买个一两本小人书回来看。父亲看到我的小人书没有责骂,相反眼睛里闪现出少有的赞许的光彩。当时父亲正下乡到处说书,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父亲的说书给了附近村庄上的人们精神上的食粮。休息之余他会经常翻看那个箱子里的书籍,在看到我看小人书解闷的时候父亲把我领到了他的箱子面前。打开一看,里面很多厚厚的书。四大古典名著外,更多的便是古代传统评书。虽然我当时还看不很懂,但是父亲的这个藤皮箱子还是吸引了我。
父亲在说书前有过一段卖冰棍的经历,那时候我们都很小。但记忆中卖冰棍的父亲依然是我的骄傲。晒黑皮肤的父亲很威武,骑着自行车能走几十里的路。父亲卖冰棍的时候时常会在树荫下给小朋友们讲故事,所以父亲的冰棍卖的也很快。
后来父亲学会了说书,买的书多了起来,他那个皮箱放不下了,就将卖冰棍的那个箱子做了书箱,而我真正开始看书也就在那个时候。书刚放进冰棍箱子的时候,打开盖子有一股淡淡的香甜味,弄得满书页都是,像撒了一瓶甜甜的香水。
父亲当时取笑我去那里找书是嘴馋的缘故,买不起冰棍嗅嗅味道也是好的。我才不理会他呢,当年我第一次看《岳飞传》只翻了一天就看完了。虽然我很多的字不认得,父亲又不允许我询问他,但是书本上岳母刺字的故事总也记在了脑海里,也会在梦中浮现。我觉得小时候学会的一些个道理会影响我们一生做人的准则。在作业完成的情况下父亲居然允许我们翻他的那只书箱。
书箱里承载了父亲一生的兴趣与信仰,即使到他生命的最后,他仍然在里面寻找自己喜爱的书籍。记忆中很深的是姚雪垠的《李自成》这套书分好几巻,父亲好像买了其中的几巻。我背着父亲看过其中的几册,模模糊糊地喜欢过里面的几个年轻的小将。但终没有看全,几次问母亲索要过都因种种理由推诿了。
父亲走后,母亲扔掉了父亲当年说书的一些器具,是害怕睹物思人,可是父亲的那只书箱始终留在了那里。偶尔我回去的时候总是要翻翻那只书箱,嗅嗅里面的古书的味道。
上次,我问上大学的侄女,问她喜不喜欢看书的时候。她一下跟我聊的眉飞色舞。原来她也在那只箱子里寻宝呢。《水浒》和《三国演义》她居然都看了。我替她叫好的同时也替九泉之下的父亲高兴,毕竟流传文化比流传任何东西都让人振奋让人欣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