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复学生:人生困惑

写作者:木鱼一声     日记本: 木鱼度日

日期:2010年12月17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643

  ×老师,
  您好,我是您的一个学生。最近学生才开始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些思考,但是有好多疑惑是自己无法解决的,希望老师能给予指点。
   我从出生到现在活了这么久,人生的路走了这么长,可以说既是自己走出来也不是自己走出来的,我一直把父母想要的、别人想要的自己当作自己来活。虽然在生活中也算是有主见,所以不顾父母的反对,选择到自己从未到过的地方北方来上学(我本是四川人),生活中的我随意的活着。到了现在,我却犯难了,我的未来该往哪里走?——我未曾有过什么追求,我甚至不知道自己到到底喜欢什么,想要的又是什么。反映到具体问题,便是现在我们普遍的难题——考研、考司法考试、考公务员。
   考研吗?发现自己并不喜欢、也不适合做学问,父母到是极力催出我准备考研。身边的人也有好多考研的,虽然自己并不喜欢,但大家都将它做为一个跳板,不管喜欢与否,适合与否都去做。考研我关注的不多,对于法学的学生来说,考研对我们的意义在哪?——在不从事理论研究工作的情况下。倘若我想从事的是律师这个职业,考研对我的意义又在哪呢? 假如以后想考公务员,考研对我们的意义又有多大?
   另外,最近最让我烦恼的是,我到底想要什么?我没有一个可以让我并值得我去追求一生的信念或者爱好。尼采花了一生的时间去寻找生命意义的,每每的得到了梦想的东西,才发现那并非自己真正想要,于是反复的被这个问题折磨,痛苦到疯狂,最后一疯狂的方式摆脱了痛苦。那么我们呢?是应该脚踏实地的一步一步走,可是引导我们脚步的并能让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又是什么。这个问题应该我自己寻找的,因为没有人会比自己更了解自己。那么,老师您呢?你追求一生的东西是什么呢。对您而言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或者说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呢?您喜欢自己的职业吗?是不是在一个自己谈不上喜欢不喜欢的职业中也可以获得快乐呢?
  这些问题困扰自己很久了,望老师在您空闲时间可以给学生一些指点,学生将感激不尽。
   ×××
   10年12月16日晚
  ××:
   你好!
   你在邮件中所问的问题是一个极为正常和正当的问题,是我们在这个阶段乃至整个人生都在苦苦寻觅答案的问题。这个问题说大真大,它关系到一个人的一生;说小也小,它关系到我们学习和生活的点点滴滴。
   对于这个问题,说句老实话,我自己也不能说大彻大悟了,但既然你问了,我不妨谈一谈。这才是名副其实的仅供参考呢。
   你问题的核心是人生的意义问题,其它问题都是附属的。核心问题解决了,其它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为什么你会想到这样的问题?因为你发展到了这个阶段。你离开了家乡,离开了老师耳提面命的中学时代,到了自己改为自己做主的阶段;你开始反思自己的过往,开始想象自己的未来。你从来没有像现在一样,冷静下来,从“自己”的立场来考虑和决定“自己”的问题。然而你发现,让自己做主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于是,问题就来了。
   人的发展,正如人类历史的发展一样,是在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下产生和演变的。恩格斯说:“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做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愿望都会受到任何另一个人的妨碍,而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所以到目前为止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而且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但是各个人的意志——其中的每一个都希望得到他的体质和外部的、归根到底是经济的情况(或是他个人的,或是一般社会性的)使他向往的东西——虽然达不到自己的愿望,而是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然而从这一事实中绝不应作出结论说,这些意志等于零。相反,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2-593页。)
   恩格斯的话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很少有人能够做到“心想事成”,最后的结果很可能会超出当初的预想,甚至是背道而驰。因为,人总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意义总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处于各种因素交互作用中的人,有时候真的会感觉“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既然我们不能决定自己的未来,是不是就意味我们要放弃思考呢?这倒是不必的。而且,在我看来,这恰恰提醒我们,在这纷繁复杂的社会变迁中,我们一定要努力提升自己,睁开慧眼,因应周遭关系的变化及时应对,在这一生里走出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人生道路,显示出我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这不是矛盾的。这就是生活的辩证法。
   拿我自己来说吧。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成为法学博士,会成为大学老师,起码在大学前期里没有想过。这只是在大四时候的一个决定,为什么会做出这个决定,是为了想和女朋友在一起工作。为什么想和女朋友一起工作,因为女朋友的家人说了,不在一起工作就别想结婚的事情了。再回想自己从出生到读大学的经历,也会认知到,自己就是如一叶小舟,在生活的河流中飘飘荡荡,只是告诉自己不要靠岸,避开暗礁,至于未来,我只知道向前。
   作出决定,需要了解各方面的信息,而环境在不断改变,信息也会改变,我们只能决定眼下,脚踏实地的一步步往前走,至于怎么走,我们要不断调整。想要知道自己眼下该做什么,就要自主的观察和分析自己的环境和前途。生活从来不是单方面的一厢情愿,生活其实对你有要求,可能很多,需要你去发现和迎合,然后一起往前走。
   人生的意义,大概是,我们慢慢学会做我们自己,随着社会发展和自己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的思路和行动。这也要求我们在生活中,“沉着、冷静、多思”。
   考研、司法考试、公务员考试,在当代中国的语境里,就是为了就业。至于说以后要从事科学研究、从事司法实务,还是要在仕途大展宏图,那是以后的事情。人的心境总是会随着自己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所谓“水涨船高”。我原来是为了解决妻子的工作才考硕、博的——当然也有提高业务素质的需要——然而在不断的读书思考中,我却自觉地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国家乃至人类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觉得自己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作为结语,我想说,不要急躁,莫要彷徨,塌下身子,从眼下的学习做起,多看书,多了解社会,不断的感悟生活,体会生活,慢慢睁开眼,去选择自己的生活。
   说了这么多,其实讲的只是方法论。老师,从来不敢做学生人生确定的导师,也做不了。
   祝好!
   ×××
   10年12月17日晨
  
  

完成时间:2010.12.17 06:55:05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11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