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杆是流行於西北的傳統短器械。結構為木制,有一尺二袖筒鞭;二尺短鞭杆;三尺長鞭杆;五尺為條子;六尺為棍。
在西北地区,棍術套路又190多種,鞭杆套路又160多種,古拳諺:“南拳北腿,東搶西棍”。可見棍術在當時的西北地方是多麼的盛行。
鞭杆不能簡單的歸納於某個拳種或閘派,因為鞭杆是甘肅地域內土生土長的產物,即不是常燕山所傳,更不是任何人從外地帶入甘肅的。鞭杆最早起源和流傳在甘肅隴南地區及天水、甘谷、秦安、隴西一帶,這裏山大溝深,山路崎嶇,交通十分不便,過去這一帶的生活資料全憑小販用扁擔挑著長途跋涉販撸@裏土匪時常出沒,為了防身就練幾手扁擔及短棍,後來人們便根據短棍靈活多變,短小精悍、易於攜帶等優點,初步奠定了鞭杆的基礎。到清嘉慶年間燕山常氏將天啟棍傳入蘭州,當時武術前輩在教練長棍和相互交流印證時,常受環境、空間及長棍攜帶不方便的限制,便以短棍代替,長期以來,在長短棍交替演練過程中,感悟到了鞭杆的技法,使甘肅鞭杆上了一個層次。
這裏我們要注意二個問題:
1、鞭杆的技法特點是“稍把並用,掉手為母,短兵長打,力若鞭抽”。為了增加變化和力量,一般均為雙手執鞭,套路裏所含招法要符合鞭杆的技法特點,我認為每種兵器都有自身的邉右幝伞⑻攸c和風格,這是不能混同的,你手裏拿什麼器械是一回事,而你練的是什麼器械套路和招法又是另一回事,如你拿短棍練一趟劍術,透過現角看本質,你練的仍然是劍術,而不是短棍,更不是鞭杆,甘肅鞭杆的代表《纏海鞭杆》裏面的招法就不含有刀、劍、槍裏的招法,即便有也是根據技法的原理,結合鞭杆的風格、特點溶入其中。甘肅鞭杆裏也有個別《天啟棍》的招法,那是因為這幾式符合鞭杆的原則而收入其的中。所以我們認為正是由於演練甘肅鞭杆的武術前輩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對武術原則的準確把握,才形成了今天勁道迅猛,招法淩厲,攻防兼備,結構巧妙,兩頭兼使,把法多變,步法靈活,身法敏捷的甘肅鞭杆。
2、鞭杆為什麼不稱其為短棍、或手杖、鞭,而稱為鞭杆,山西也稱其為鞭杆,全國除甘肅傳出之外,再無一處有鞭杆了。從稱呼上就可以看出甘肅鞭杆和山西鞭杆的聯繫和淵源。據定居在蘭州的前中央國術館教務長、中國著名武術家、拳擊格鬥專家、形意拳大師楊松山先生考證:解放前後流傳在山西的鞭杆套路只有一個《陀螺鞭》,是一百年前從甘肅中藥材的集散地隴西,由山西來甘肅經營中草藥生意的商販,帶入山西晉北地區的,山西鞭杆較為原始,保留了隴西《陀螺鞭》的基本動作。陀螺二字的解釋即是形容步法的,隴西保留的陀螺鞭杆譜雲“短破長,腳下忙,避其鋒芒走陀螺”。說明陀螺是形容避敵鋒芒而迂回閃進,繞到兩邊攻敵的一種步法,鞭杆因此而得名,鞭杆不是因為是用來趕牲口的才叫鞭杆,而是因鞭杆獨特的勁道而叫鞭杆,每一棍打出後都力如抽鞭。在甘肅不是所有練鞭杆的人都懂鞭勁,都能發出如此霸道的勁力,如西北棍王之稱的王天鵬先生、羅文遠先生等鞭杆名家鞭鞭如此,使人駭然,這就是鞭杆獨特的勁道。現在很多人能熟練的一套或幾套鞭杆就認為會鞭杆,其實會鞭杆的標準除了應用外,關鍵要練出鞭杆的風格、勁道,神態,光是一個勁道要練到一定水準就要努力一輩子,所以現在會鞭杆的人大多數等於會做操了,根本談不上會鞭杆。
談到鞭杆,不能不談到對甘肅鞭杆做出重大貢獻的,有“神棍”之稱的王天鵬先生,王天鵬先生山西叱侨耸希兰o三十年代在山西叱亲鲧S師,最初練形意,後來為了學習有“西棍”之稱的的甘肅棍術和鞭杆來到蘭州,他在臨夏得魏家天啟棍真傳,曾受教于蘭州楊天成阿甸和蘭州大佛寺主持田和尚。並定居蘭州潛心研習天啟棍和纏海鞭杆。這期間王天鵬先生正式拜武林泰斗馬鳳圖先生為師,棄形意而專攻八極和劈掛,學有大成。王天鵬集甘肅鞭杆之精華而創編了鞭杆技法“五陰”、“七手”、“十三法”。
鞭杆的材料及規格要求:
做鞭杆的材料可根據本地的情況就地取材,只要堅固而又有韌性即可,沒有別的什麼要求,所以一般象藤條,白蠟木等均可。長度和粗細則因人而異,以兩臂側面平舉,一臂伸直,另一臂屈肘,以肘尖即俗稱鷹嘴到另一手的中指指尖的長度為准,即通常所說“把子頂肘,稍子頂手”不可長也不可短,太長換把換不開,太短做不出動作,打不出勁道。只能用這種辦法來確定長短,其他以身材或拳的長度確定鞭杆長度的方法極不科學,用胳膊練鞭杆就用胳膊定鞭杆的長度,因為每個人的身材和臂長的比例都不一樣,身長的人胳膊不一定長,用身長定鞭杆後,短胳膊拿一個長鞭杆,一掉把就抓在了鞭杆的中間,下半截則刮衣服或乾脆掉不過來,影響應用或演練。鞭杆的粗細一般不宜太粗,以鞭杆的小頭,也就是鞭梢比大姆指略粗一點即可。鞭杆太粗動作出不來,太細演練起來人顯的輕浮。
鞭杆的基本鞭法有:搬砸扭扣、飛刮撂挑、撴格戳拂、撩點剁卸、劈崩撥絞,平陰犁捼、勾掛攉紮,敶顫L提、推架雲扭、穿插輪截。從以上基本鞭法上,產生出了許多絕妙的招法,經王天鵬和羅文遠二位先生總結為“五陰”、“七手”、“十三法”。
十三法可以說是鞭杆的基礎,是十三個單法式,每式都可一左一右單獨練習,即是鞭杆的基本功,又是鞭杆的實用招法。這十三法是無中生有、十字八道、二回頭、三格三砸,老翁拄拐、枯樹盤根,認蹬上馬、轉環外飛,左右搬點、移步換形、扣佛穿喉、倒搬漿、鐵扇子。
“五陰”是五個陰手握鞭招法的組合,歌訣如下 :
棍打千翻不見手:講究棍法的靈活性。
翻然湊近虛而實:持鞭硬靠猛提,逼近對方。
穿提制敵利先機:在雙方對抗時,搶佔機會和有利時機。
電飛雷奔人乖巧:指示速度和哂檬址ǖ目旖荨
迴圈無端米蹤跡:棍法的巧妙和變化多端。
歌訣雲:
外搬滾進迎門點,抽鞭提打轉把砸。
撩掛換手當頭劈,外搬內搬進步打。
轉環外飛擊後腦,演會五陰逞剛強。
“七手”是由鞭杆的七個招式精華組合而成,歌訣如下:
提撩進步把面刮,肘底砸把勢難防。
無中生有左右戳,鐵扇封門帶搬砸。
掛打翻轉稍把點,轉環外飛斜劈鞭。
認蹬上馬兩邊跑,七手連招無對家。
“五陰”、“七手”可以說是鞭杆精華的組合,有詩為證:“演會五陰串七手,見了名家敢下手”而十八打則是十八個鞭杆技法的小組合,這十八打名稱是:橫掃千鈞,老虎撅尾,猴子擊鼓,二龍戲珠,虎臥中堂、太公搬槳,羅漢掃地、秦王挎劍,鐵門橫閂,鳳凰點頭、狸貓捕鼠、二郎擔山、張良品簫,猿猴掉棍、迎風展旗,當頭棒喝、鐵牛犁地、腦後一窩蜂。
“五陰”、“七手”、“十三法”,還有纏海十八打組成了八趟纏海鞭杆,也是當今鞭杆的最高心法,將纏海鞭杆譜訣公佈出來,供大家參考:手執鞭杆最為高,長槍短劍不相饒。
(一) 出勢朝天一炷香,橫掃千鈞如卷席。鳳凰點頭去彼械,擰身圈鞭虎撅尾。秦王挎劍橫鐵閂, 左 右轉打二回頭。風火輪子砸帶搬,移步換形閃一邊。
(二) 提撩進步把面刮。肘底砸把勢難防。無中生有左右戳,鐵扇封門接搬砸。掛打翻轉稍把點,轉環外飛斜劈鞭。認蹬上馬兩邊跑,迎風展旗把山挑。
(三) 猴子掉棍把鞭藏,下提上打難提防。連環掄劈激步進,反身一鞭劈華山。上打散花把頂蓋,中間玉帶纏腰間。下打枯樹盤根節,轉打左右兩邊行。
(四) 蓋步立輪二回頭,左右搬點不留情。短兵長打氣勢雄,掉把回轉上下攻。秦王展旗打帶揭,躍起腦後一窩蜂。朝天翻劈護身體,英雄駐下埋伏勢。
(五) 太公釣魚把杆揚,退步穿襠倒搬槳。蠍子擺尾朝天撅,羅漢掃地當頭棒。蓋步立輪二回頭,左右搬漿腳下忙。二龍戲珠打一邊,扣拂穿喉用腰上。
(六) 外搬滾進迎門點,抽鞭提打轉把砸。撩掛換手當頭劈,外搬內搬進步打。轉環外飛擊腦後,懷抱琵琶揮鐵扇。手提鞭杆兩頭忙,上圈下打人不防。
(七) 虎臥中堂萬事吉,背頂奪子腳蹬天。勸君莫欺白髮人,老翁拄拐劈帶砸。提杖掛打撴門面,惹怒老人難回家。肩上換鞭妙又奇,達摩抱杖無破綻。
(八) 拔步定鞭勢雄壯,猴子擊鼓更難防。出其不意迎喉刺,白猿獻棍往前送。張良吹簫退楚兵,倒披袈裟把家還。纏海鞭杆自古傳,名列封神登仙班。
纏海鞭杆起名取自古典神話小說《封神演義》中的一段故事,並不象現代人解釋為鞭不離對方的腦袋,古人稱腦為海,所以叫纏海鞭杆,武術套路取名。自古都是附會在名人,仙人身上,符合封建社會習武之人的心態,大可不必想當然的用現代科學觀點來解釋,這樣反而顯得牽強附會了。
初學鞭杆時,一般老師以十三法教學生入門,從兩手上下滑把,到左右換把,鞭杆起立圓和平圓的換把,從單個動作入手,熟練後再進行組合練習,如練“五陰”、“七手”。在此基礎上再學習鞭杆套路,進一步鞏固提高,掌握鞭杆的演練技巧,直到領會了鞭杆的風格,身法,勁道,最後再進行鞭杆的對練和實戰,直到掌握鞭杆的真諦。
鞭杆有著極為豐富的內容,精湛的技法,獨特的風格,近百年來一直吸引著致力於武術事業的人們不斷的學習,研究,探索。由於拜師求藝非常困難,因此對自己所學的東西非常珍惜和保守,所以就是在甘肅,練鞭杆的人很多,但真正瞭解鞭杆和掌握鞭杆內涵的人為數極少,我希望和廣大武術愛好者共同努力,使更多的人真正認識和瞭解鞭杆。
2007年,我在兰州出差时,有幸与兰州武术馆两位馆长相识,李师傅传授一套岳麓鞭,何师傅传授一套黑虎鞭。我作为通背劈挂拳的传人,也很喜欢家乡的鞭杆,在两位大师的指导下,我慢慢体会到鞭杆的技巧和发劲。同时也不断的挖掘鞭杆的资料。有缘认识武林人士,还望多多指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