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苹果》是五年级上册第五主体单元水的一篇主体课文。文章记叙了在抗美援朝时期,八位志愿军战士,在防炮洞中,尽管干渴得很厉害,却舍不得吃完一个苹果的事情,歌颂了志愿军战士互相关怀体贴的阶级友情。根据单元训练重点,本课教学负载着通过紧抓人物神态、外貌、语言的描写,揣摩补白战士心理活动,体会人民军队中战友间的深厚情谊,高尚品格的任务;负载着了解课文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的任务;负载着掌握字词和语感培养能力的任务.程老师执教本课,采用三个层层递进的问题抓住文章的主线将文本统领了起来,在补白,期待、语言渲染,情景创设中升华了学生的情感,从而使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达到了文本的有效解读,培养了学生抓关键词进行感悟,在文中批注自己独特见解的能力,同时渗透了写作方法的指导,成功且精彩的完成了教学目标。纵观本课,呈现以下亮点:
1.教学过程让文本,师生,作者情感高度统一。
美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师的任务不在于教授知识,而在于对学生进行激励、唤醒和鼓舞。抗美援朝的故事离孩子们的生活现实有些遥远,感受战争的残酷,感受残酷中的真情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程老师在教学中,她设置了“这是怎样一个苹果?”“从哪里看出战士们都需要这个苹果?”“那些语句让你感动?”三个问题,给学生创设了情境,提供了方向,设置了梯度,放手让学生在默读感悟,勾画批注,相互交流中,运用疏密相间、贯穿全文的衔接语,适时点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真正的语文训练中,激活学生的思维灵感,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
2.把时间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感悟,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提升,教师实现了学生学习活动引导者的角色定位。
3.通过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味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适时进行人物心理活动的补白,让学生和文本对话,使课堂成为多元互动的过程。比如:你咬一小口是因为?你咬一小口是因为?七八个同学的不同补白,丰富了语言,丰富了情感体验。
4.细节中成就精彩。试看程老师的一块补白黑板。“小李出神的看着我,心想( ),回头看了看另外的几个人,心想( ),又看了看躺着的伤员小兰,心想( )。我们一般的做法都是只揣摩最后一看,而程老师引导学生揣摩了三看三想。细细捉摸,这三看三想意味深长,在这个揣摩过程中,孩子就把上级对下级的关心,同志间的关心,对伤病员的关心感悟了出来,为后续理解苹果转了一个圈,还完好无损,这是一个充满同志关爱,战友情怀的群体奠定了基础。
5.着力构建一个开放的课堂,把孩子引入更广阔的语文天地。课末,老师不忘引入推荐相关作品,拓宽本题材文本的阅读。
总之,个人认为这是一堂非常成功的课堂教学。程老师的努力诠释了她的名字:一上课就能成为花心心。
还有两点想法,和大家探讨:
1.学生的情感是最真挚、最朴实、最热情的,我们的语文教学贵在要唤醒埋藏在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使它们跟随语言文字、跟随教师情感,喷薄而出,欢快流淌。本堂课的教学中,教师努力寻求并构建 “入情入境,读中感悟”的学习模式,教师本人已经完全走进了文本,时而哽咽的话语,泪光闪动的表情,都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一点,然而在孩子的体验朗读中多是齐读,没有个体的回读和范读,出现教师情到,孩子情还未到;或者教师情到,孩子情似乎到的情况,感情朗读为课文的深入解读没有发挥出最优的辅助作用。
2.对于文本思想内涵的挖掘更应立足学生实际,更具时代特征。这篇文章在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理解中,教师问道:为何幸福有缘何骄傲?孩子的回答很精彩,尤其一个孩子讲到为生在这样一个集体而骄傲。我们发现,文本解读呈现新意的机会来了。战士们彼此谦让不仅仅是先人后己,舍己为人,这一做法的背后,恰恰是要保证战斗的胜利,维护集体的荣誉,国家的荣誉。面对和平时期的独生子女,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的现实,渗透集体主义教育比舍己为人更来得牢靠。因此,教师解读文本要遵循教参的建议,更应该有自己的思想。
以上仅一家之言,因为是研讨课,开诚布公,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