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看书,下午睡半,起来看电影《孔子》。
不管《孔子》的票房如何让人不满,不管孔子专家定位这部电影如何有失水准,但是,我看得入迷,被感动了。
曾经和儿子一起背过《论语》,和学生们一起诵读过《论语》,自己买来几种版本的有关孔子的书看过,学习时,看教育家写的孔子,实是因为很想了解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但一直自感自己所知肤浅,不过仅那一点点的思想和言论,也足够我理解一生,受用一世的了。
看《孔子》,看到泪流。儿子奇怪地跑到我面前,用小手轻轻擦着我的脸,问我为何,我不知从何说起,拿下耳迈,指着画面,指着颜回在冰水中一次又一次捞取书卷的情景,告诉他,有时间看看《孔子》吧!
我一直愿意看外国影片,是因为外国影片总有些经典的剧情或是台词让我回味无穷。《孔子》给了我这种艺术享受。让我说说心中的感动吧,也许只言片语,就像电影一样,一百来分钟的演绎想要把对中国有着二千多年深刻影响的孔子提炼至精,或是无法办到的事,或是有待有那样一个人的到来吧!
电影《孔子》中的人物个性丰满,虽不及《清明上河图》那般把百余人惟妙惟肖地表现于画面,但各种代表人物已见诸于荧屏之上。而且始终以孔子为主线,串连而成。
颜回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有书记载,他是乐观之人。所以,专家质疑,认为此刻画不准。但我想象中的颜回就是如此,睿智,聪慧,他是最理解夫子的人,也是能宽慰夫子的人,并是一个誓死不离夫子身边的弟子。剧情中,一是鲁君与齐君会面之时;二是夫子被冷落至不得不离开之时;三是给断粮几天的夫子送马肉汤时;四是冰裂舍身救书卷至死时。一次一次加深了我对其的印象,他面带正义,心向乐观。他劝夫子时说的:“如果人不能改变世界,至少能改变人的内心。”被一部分人认为最有损于孔子形象。而我认为此评价不妥。孔子是人心中的圣人,但他同样是一个普通人。难道他失意之时,就不需要有人安慰。而颜回之安慰我认为情之有理。在夫子与弟子们断粮那一情景中,我更可看出,颜回的与众不同。子路饿晕,断不喝夫子递来的汤,夫子一口,子路也只喝一口,命众弟子每人一口,众弟子竟抢似地争夺这一口。而回一口未喝。回死,夫子抱之良久不松手。夫子不仅失去了一个他最欣赏的弟子,更失去了一个理解他的知己呀。
南子算不算上夫子的一个知己呢?如果是现在,至少应该算是一个红颜吧。剧情演到这里,有人用暧昧这个词来形容。我在想,什么是暧昧呢?或许我们把夫子太神圣化了吧。夫子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即使他发现南子竟是最理解他的人,但这次见面竟是最后一面。南子以挑逗之语句句相逼,夫子以巧妙之语句句回对。最后是他们以礼互拜,那算是对彼此的敬意吧。
南子说:“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所体会的痛苦,但未必能领会夫子在痛苦中体会到的境界。”是呀,孔子一生始终怀抱理想礼教众人。直至沦为丧家犬又如何。南子对其的评价难怪让夫子神情大变,颤栗不止呢!
子路的死,让人心痛。鲁莽而急躁的他为实现老师理想而出战,为保护国君之子而死,死之前不忘老师训言。“夫子说过,君子就是死,也要正衣冠。”
孔子的两个弟子,一文一武都将生命交给了孔子理想的捍卫。
季孙斯在电影中对孔子的态度转变算不算得上一部分人对孔子的不理解的改变呢。从玦到环,从绝别到还乡,这一路颠簸流离,孔子历经了多少磨难。这算不算得上孔子对自己“还在人世”就要实现理想的坚定决心呢?
孔子最终为救鲁国于水深火热之中而来。但他已没有力气从政,而愿意讲学直至老死而终。
电影片尾,孔子说:“后人理解我,因为这部书;误解我,也是因为这部书。”是呀,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而记录他言行思想的《论语》也只能任人解读了……
看了一下午《孔子》,为他对理想的坚持而钦佩,更为他在人世必“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决心而鼓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