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和孩子交流,因为孩子是真实的,也是高尚的。越小的孩子越真,随着年龄的增大,那份纯真越来越被虚荣、功利等等侵害而变得复杂污浊起来。
在旅游车上,大大小小的孩子有十几个。我带着儿子,我们后座有一个比他大一岁多的男孩子,也是我同学的孩子,前座那个孩子看起来小得多,经过询问知道他开学后才上一年级。
开始的时候,前座那个孩子只是不时站在座位上把小脑袋伸过来,好奇地看着曦曦,我们一和他说话他立刻就消失在高高的座椅后面了。但过不了一会儿那个小脑袋会再伸过来。这个孩子白皙的脸,下颏稍尖,有一对漂亮活泼的大眼睛,不开口说话时是很文静的一个孩子。
我忘记他们是怎么开始的交谈,他们的游戏是怎样开始的了。只是听到那个小孩子稚嫩的喊声很响,脸上因为兴奋而神采飞扬,我还一次次注意到他的两颗门齿被虫蛀蚀成两颗残缺的小黑牙。
他们三个玩很简单的游戏——石头、剪刀、布,后来是“小人、老虎、枪”,老虎吃人,人拿枪,枪打老虎,后来还有“羊、石头、蛇”,道理和石头剪刀布是一样的,只是手势的变化。每一种游戏最后的结果都是,输的人出一只手,大拇指向上伸,其余四指握拳,下一次输的人也出一只手依样握在下面那只手的大拇指上,以此类推,直到最后他们三个中两个人的手都没了,余下的人一边念到“金蛋银蛋你滚蛋”一边用余下的手依次点到那些摞在一起的拳头,最后一个字落在哪只手上,那只手就“滚蛋”。最后剩下谁的手谁就算输了。
游戏很简单,但三个孩子玩得情绪高涨,热火朝天,几乎整个车厢都能听到他们兴奋的喊声。我不得不一次次提醒他们“降八度”,但作用是微乎其微的。最兴奋的当属“小黑牙”。他站在座位上半截身子探到我们这边,挥舞着小胳膊,每一轮新游戏开始他都大喊着“来呀来呀”,他把全身心都投入到游戏中来了。
两个大点的孩子,开始也和“小黑牙”一样沉醉其中,后来他们大概都看出了输的总是最下面的拳头,所以如果看到别人的拳头在最下面就窃喜,自己第一个出手(他们管输后出的拳头叫出手)就大呼“倒霉”,到最后轮到他们先出手他们居然不再把游戏进行完就要求重玩,还说“反正都是我输了”。
输的次数最多的是“小黑牙”,但不论输赢,只要前一轮游戏一结束,他马上就喊着进行下一轮。他大叫着“我输了”的时候,看不出和喊“我赢了”的时候有什么区别。他一次次兴致勃勃出牌(出手势),认真地判断输赢,一丝不苟地出手,他最感兴趣的好像是最后以“金蛋银蛋”定输赢时痛快地叫点到的那只手“滚蛋”,而那只被点到的手欢天喜地地“滚蛋”。
我一开始担心,这样小的孩子被两个比自己大的孩子一次次哄笑着“你又输了”时会不会哭鼻子,因为我自己在参加工作后和别人玩牌连输几次还会觉得委屈。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小黑牙”根本不在乎输赢,只要有人和他玩,他就是高兴的。
曦曦问我,他怎么那么高兴,我说,因为他不像你们俩,老算计着输赢,他在享受玩的过程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