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12日 星期六 阴
今天有些冲动。不过冲动的脾气还未发作,便自我控制下来,耐下心来把报告听完。不知是我敏感,还是我的悟性高,或许,我这个人有些偏激的思想。但我自我认同,认同自己的判断。不管别人如何看待,在自己的日记中,就说想说的话。
用一句话来形容我的感慨吧,做人要厚道,教书更要厚道。因为某种原因,上午的报告,改到晚上六点开始。带着很多期望听这个报告,因为看到培训单子上,写着这是一个有关不同版本教材比较的报告。从教的我们,天天用教材,自然感兴趣,我们使用的版本有何优点,又有何缺点。如果今天这个报告能客观地把不同版本的教材进行深度地分析,利用精彩案例来诠释教材内涵。我将受益匪浅。但是这位老师讲得,至少我不赞同,我甚至感觉,她讲的意图应该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那就是推崇北师版本的数学教材。虽然老师在报告中也多次提出了两种版本的一些共性,但在实例比较中,她还是过于倾向于北师版本教材。一个多年研究北师版本的教师,而且对人教版本已经陌生了十二年,难道就通过翻翻人教版本的教材便可以进行比较,这样公平吗?这是我不赞同的其一。
其二对于老师所讲的,在数学教学中,淡化结论重过程,我也有些非议。淡化一些结论,是两种版本教材较以往老版教材的一个改进,我认为这个思想是正确的,但淡化不代表把这个数学学习过程放在了一个有它没别人的地位吧。认清数学概念的本质是需要一个认识的过程,但这是为了提炼服务,是为了符合学生身心而呈现的。数学是理性的,它有着冰冷的美丽的一面,是因为它客观,它实事求是。我忽然想到,下午听课时,为什么我们的培训教师对两节课议论纷纷了。正是因为我们的理念在很多地方接不了轨。如第一位教师讲“循环小数”时,她采取的三个环节一是通过计算算式,除不尽,让学生观察,引出循环小数;二是观察循环小数,提出问题,如怎么写,怎么读,接着在老师的梳理,引导之下,研究问题;三是提出挑战,问什么数除什么数能得到循环小数,并观察这些小数有什么特点?这就是这节课,这节课下来,我们要是看效果,当然很不理想。首先学生就不知道什么样的数是循环小数,它和近似数的区别,学生也弄不清楚。还有这个循环节该不该介绍。但是从另一个角度去看,这节课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学生真正地一直在作课堂的主人。难道这就是所谓的重过程轻结论吗?我想高效课堂的本质,应该是学生思维与学习效果的双重实效。但不知道,“高效课堂”这个词现在时不时兴?
再说一下第二节课“中位数和众数”,不讨论这一节课的导入是否存在误导,咱就看学生学完了,会不会呀,你说对于这种知识,你要是再重过程,那干脆别讲了,课讲完了,学生还分不清什么时候用中位数、众数和平均数呢!这是为什么?我认为,因为教师太重视教学设计的这个流程了,学生的思维在跟着高度旋转,这不是什么坏事,但课上,学生一直都没有动过笔,全由老师替算了,这怎么能行呀!
其三,我认为在这种省级培训的过程中,这样的带有宣传似的,个人主观色彩很浓的报告,不适合。只有客观评价,才能让人心服口服。
作为我本人,对北师版教材也有好感,如果在用人教版教材的同时,有一本北师版教材,的确可以丰富和完美我们教者的思路。但目前我的水平有限,我倒认为北师版教材上生动的思维引导实际上是对学生思维的限制。
最后,我想说一点交流时的感触:
1.有部分教师不会评课,出现了不懂乱说,拿着话筒一直说,得个不必要的问题没完没了地说的现象。言语尖锐刻薄,不懂尊重。
2.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令人担忧呀,当然也包括我。有一位教师问了一个幼稚的让我都不好意思的问题。
3.作课教师反思不深刻,两种可能,要不就是认为自己的课好,要不就是不会反思。我认为,一节课,无论给谁做,对你切身有没有利益,都应该是谦虚、认真,才会有所提升。
写到这儿,我还是想说,做人要厚道,讲课要厚道。还是厚道一点好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