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学习日记(七十三)

写作者:胡杨蝶     日记本: 胡杨蝶

日期:2010年05月20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495

  2010年5月20日 星期四 晴
  (一)
  这几日晨,喜欢起来敲敲字。因为喜欢静的状态下,静静思考,而那静静地敲字,对我而言,就如在静谧的湖面上泛舟,一切都很怡人。
  我很钦佩一个人内心的自由,而且不为外界所干扰。他们的心似乎总那么宽广似海,他们的笑容又总是那般悦纳万物。看到这样的人,你总是会感动,并自责自己的迁怒于他人,埋怨客观环境的不如意,总想改变别人的自私心理。实际,在我们坚持做自己的时候,每个人都在努力地打造自己的个性。因此,人和人之间,只有彼此的尊重,彼此的保留,才能让社会变得和谐,变得丰富。
  然而,在生活的潜规则中,确实存在着一些隐性的道德、礼仪规则。人的独立特行,总是会触及到他人,影响到他们。这些触及和影响,谁又会明确地给出对与错呢?因此,人只有向内心求得平衡,才能保留自己,完善自己。
  当人试着努力战胜自己的弱点,当人终于可以忍住一时的愤怒而宽容地淡笑而过之后,发现,实际,我们的生活,每一时每一瞬的情绪情伏,可以放大延长时间,也可以缩小至消失。而在短暂时,所作出的反映,多半是冲动而无效的。因此,人只有在稳重的性格中才会生成理智。但这需要人的自我教育,自我有意识地去培养。
  此外,我们要给予他人充分的理解,懂得换位思考,懂得人都有情绪的波动而表现出来的不同状态。
  (二)
  今天上午,听了东北师大心理学系张嘉伟教授讲的“小学校长应注重知识素质的提高”。这位已经有75岁的学者精彩的报告,给了我留下深刻地印象。
  张教授谈吐风趣,在平凡案例的讲述中让你感觉到是真实、幽默和智慧。开场白,他便给我们讲了他上学时候的故事,本来是很平常的小事,可是一经他说出来,便引起了满堂的喝彩,更多的是引起人们的思考。如他讲述小学时上唱游课(即现在的音乐课)的故事,音乐老师对他的“这辈子也别唱歌了”的评价,以及同学妈妈对他的帮助,到后来又一位音乐老师对他的赞赏,使他感受到,一个孩子的成长,与教师的知识素质密切相关。就这样,在故事的回忆中,引出了他为我们讲述的报告内容,并且明确了其作用和意义。
  张教授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谈起,谈到课改的具体目标实质,就是:以学生为主体,重在学生发展。那么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就要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张教授谈到加速教育和丰富教育, 他认为,加速教育就是不符合学生成长的规律,对于人的身心各方面发展不适合。我们的家长在孩子学前期的过度开发,及课外补习班、特长班的参与,很多都是没有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成长规律的,结果使孩子的潜能不能得到适宜地开发,并且过早地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尊重自然、社会及人的内在本质的必然联系。只有这样,才会使自然、社会,特别是人,“由自发地发展变为自觉地发展。”这个“自觉”对于学生的一生成长太重要了,而自觉性多数是靠在小学培养出来的。因此学生的发展是和小学教师的素质相联的,而小学教师知识素质尤为重要。
  小学教师知识素质包括本体性知识(专业知识)、条件性知识、文化知识、实践知识组成。张教授认为条件性知识是最重要的一点。
  条件性知识指小学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心理学和教法等方面知识,是他们如何教好专业知识的知识,也是如何身体力行从事新课改,促进学生发展的前提。
  第一.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迅速性、协调性、开放性和可塑性。迅速性指的就是小学心理发展得很快,如六七岁这个时候,心理差异就比较大,而到十一、二岁时候,就不是特别明显。协调性指的是学生在不同年龄在言行方面发展是不同的,如低年级时,小学生特别听话,懂事,可谓言行一致。但到三年级之后,孩子学会说谎了,教师要知道孩子这种年龄发展的特点,但孩子说谎,他可能是善意的谎言,也可能是为了逃避惩罚的谎言。针对这样的特点,张教授建议教师在小学低年级,不要太严格,一定要和蔼,学生不害怕,就没有必要撒谎了。张教授谈到此点时,我还得他说这样一句话,“教师不能把学生当成对立面去争执,不要总去证实自己是对。”我感觉,很值得我们思考。很多教师,喜欢和学生较针地争论,以表示自己的正确,或是维护师者的至尊。这不仅压制学生的个性,更否定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开放性这一特点,张教授告诉我们,在小学生六七岁这个年龄阶段是培养他们交往能力的关键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如果不能得到交往能力的培养,会影响到他以后一生的成长。可塑性,这个很好理解,但提出,在小学四年级之前,学生的什么毛病都能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小学老师多重要呀,我们也千万不要从孩子一进校园,就给定论,一棒子打死,说这个孩子怎么怎么不行的话。
  接着,张教授为我们呈现了小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学习特点。我认为每个教师都应该读读,对于我们从事小学教育非常有用。
  第二.了解教与学的学问
  以往的把知识教出去,或让学生把知识学到手,均不能使学生得到发展。张教授提出,小学课程的教学重在教学过程,这个过程要体现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
  怎样通过教学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张教授主要从“开发潜能”和“培养非智力”这两个方面谈起。“开发潜能”又包含知觉、记忆、想象、思维;“非智力”包含动机、兴趣、情绪、意志、气质、性格这些方面。
  怎样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呢?主要从树立积极人生观(语文课的思想道德熏陶)、期望值不要过高(了解个体差异和自己竞赛)、课堂互动(与老师和同学交流信息)、情绪调定(通过倾听、阅读和书写宣泄情绪)、休闲游戏(尽情玩,享受快乐)来提高。
  第三.了解学习成绩,检查和评定知识
  张教授强调班主任多用评语法。
  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为我们整整讲了三个多小时,我深受感动,他从心理的角度来谈教学,来谈教师的培养。他的语言听起来如同一个孩子在有条理地向我们讲一个个生动而有童趣的故事,深刻而回味无穷。我想,如果没有对教育事业深沉的爱,张教授不会一直耕耘和探索在教坛。因为他的研究,使太多的人能够利用心理学方面的知识,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有效地开展教育。
  这真是一节难忘的课,也是我听过的最有个性、最精彩的报告。
  

完成时间:2010.05.20 17:53:20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10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