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武汉行之观古琴台

写作者:戈壁红柳912     日记本: 驿外秋色里

日期:2010年05月15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430

  
  
   前些日子去了武汉,就“流水帐”里那么一吵吵。谁知,被个朋友惦记上了。这不写点什么似乎虚此一行,也对不住这惦记中人。好么,是个“作业”呢!
  
   老兄:俺这就“敲击”了来,您且赏光来瞧瞧吧……
  
   首选先说古琴台。若说古琴,您便立马知晓是讲伯牙、子期二公的千古流传喽?故事俺讲还是不讲呢?不讲又所为何来?那还是略讲一、二,为俺这清汤寡水文章增色则个。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音乐大师俞伯牙路经汉阳江口,夜泊江岸。是值雨过天晴,皓月当空,江如白练,景色宜人。伯牙见状心旷神怡,遂抚琴以抒怀,调寄高山流水。伯牙抚琴,弦断,知有高人闻听,复请出,此人便是樵夫钟子期。子期作过乐尹,善知音律,情不自禁赞道:“美哉!巍巍乎志在高山,荡荡乎意在流水!”双双躬身,一揖!
  
   伯牙幸遇知音,两人结为挚友,相约半年后来此相会。不想,第二年伯牙来时,子期已不幸病逝。伯牙悲痛欲绝,来到子期墓前,重弹“高山流水”旧曲。既痛失知音,遂绝琴弦、碎琴身,志不再操。长歌当哭,吟诗一首:“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这就是流传千古的“摔琴谢知音”的故事。“高山流水”因为有所附丽,从此既比喻乐曲高妙超凡,又象征知己、知音”,一诺千金。
  
   再说这古琴台之如今。
  
   古琴台位于湖北省武汉汉阳镇,居龟山之西,月湖之畔,其建筑群占山坡地约15亩。此文化古迹规模虽然不大,布局却还精巧。庭院幽幽、瘦竹千千杆,清风穿堂,回廊虚实开闭,保留了当年古建筑的风貌。间有伯牙、子期、米芾的雕塑像,伴之以照壁东侧小门门额之上米芾印迹“琴台”二字、以及照壁之上清道光皇帝御书“印心石屋”,碑廊上名家手笔的“琴台题诗”、“高山流水”等题字,墙上还镶嵌有连续浮雕“伯牙摔琴谢知音”,形象生动可观。是为系列,聊作情景以备,拟萧然古风,浸印游人心迹矣。
  
   据记载,古琴台始建于北宋年间,之后,几经涂炭,屡毁屡建:
  
   清嘉庆初年,湖广总督毕沅主持重建古琴台,清汪中代笔撰《琴台之铭并序》和《伯牙事考》;
  
   光绪十年(1884年)黄彭年撰《重修汉阳琴台记》;
  
   光绪十六年(1890年),杨守敬主持并亲自书丹,将《琴台之铭并序》、《伯牙事考》、《重修汉阳琴台记》重镌立于琴台碑廊之中,并书“古琴台”三字刻于大门门楣。
  
   古琴台现有建筑大多为1949年后修葺。新建的琴台主体建筑为单檐歇山顶,前加抱厦式殿堂,堂前汉白玉方形石台,相传既为伯牙抚琴所在。
  
   这历来修建者倚靠山势地形,充分运用中国园林设计精髓“借景”之手法,巧夺龟山、月湖山光水色,营造和构成与伯牙、子期“高山流水”之千古绝唱相媲美的艺术氛围。为古人、时人传诵和景仰,也为武汉人造福。
  
   站在庭院向山下望去,月湖之畔,多有垂钓翁。神往中,青山依旧,江河不废,谁留英名天地间?琴音缭绕,佳话千古,往来知音问多少!
  
   古琴台现今仍存有古琴堂。古琴堂又名友谊堂。
  
   现时的古琴堂外,树干上彩旗飘飘;古琴堂内,一案一琴一师,应时、不应时的工艺品琳琅满屋,所幸尚有书法字画洋洋乎。不提。
  
   惟琴案上香炉供有线香一株,青烟燃燃乎,妙哉!老琴师应众游人相邀,抚琴《关山月》一曲。看情形,听余音,绝非浮躁之辈;玲珑心,清雅态,十指慢拂,胸臆隐隐含不足。想来,操琴于此,怡情、传承之外,亦为生计乎?不由感叹!
  
   故选堂中古琴曲、古筝曲DVD两盘,恭请老先生题了词。回来后,车载着,启动之时,高山巍巍,流水荡荡,其意悠然,旨趣所为,休管他车窗外世界,车轮下尘埃,车行进速度,一味迤逦而去……
  
  

完成时间:2010.05.15 10:28:28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10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