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3日 星期五 晴
一个人往往因为他的浮浅,而错失掉生活中很多美好和宝贵的东西。第一次听“班主任工作”,我因为老师的语速慢,理论性太强,而选择了另一门课程。今天,再次去听课,皆是因想听的那节串课了。我很感谢这个串课的机会,让我再一次走进赵宏义老师的课堂。赵老师是一个很瘦的小老头,其貌不扬,但很和蔼。在我看来,他不是那种侃侃而谈,靠言辞的魅力吸引人的老师。但今日细听他的课,深深地喜欢上了他的课。感觉他的课最大的特点,就是能把班主任工作与实际的案例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听者不致走不出理论的框架中;而他的语速,也使我深刻地反省自己的课堂语言是否太快。语速快不利于学生的思考,赵老师慢条斯理的讲解,给了我们充分的思考与对比的空间,更易理解、消化知识。因此说,今天能够再一次听赵老师的课,并重新感受他在课堂上的风采,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
赵老师今天主要讲了“对学生施教的理念——启发引导”。我相信,每位教师对这个词都不陌生。“启发引导及其作为教育理念的必然所在,是教育的基本意蕴之一,教育的本意就含有引导之意;是古今教育共同强调的思想;是适应学生主体个性特点所必需;是克服落后教育方式所必需。”无论过去,还是今天,师者们都在身体力行地践行着何谓“启发引导”。
《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指的就是教师善于有步骤地引导、教育,就能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并不愿意停止。这里面的“循循善诱”强调的就是引导,由浅入深地引导。如语文教师从对孩子词语的积累,句子的练习,一段话的习作,到一篇文章的完成,都是一种启发引导,一种符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的循循善诱。
《学记》中言:长善救失。长善救失,即救其失,则擅长矣。意思是说教书的人,要善于发现学子的错误,并加以纠正和指导,重视因材施教,善于因势利导,将缺点转化为优点。一位即将进修的教师临走前,交给班长十一张纸条,希望他能隔几天把纸条交给班里一位最让她放不下心的学生。当这位老师回来之后,这位曾经不爱学习,有很多不良习惯的学生发生了很大变化。什么原因。我相信,大家都一定会猜到一定是纸条的原因。对,就是那一张张写满肯定和鼓励的纸条寄托了老师对一位问题生的关注和希望,每一张纸条既有针对性,又婉转而充满爱,使得这位学生在爱中不断地改变着自己,完善着自己,并体会到了教师良苦用心。教师的这一举措,正是一种启发引导。
我相信,大家都听过苏小妹在洞房之夜以对诗来难秦少游的佳话吧!苏小妹闭门不让其进,却打开窗户吟道:举手推开窗前月。秦少游百思不得其解,此时,苏东坡暗中相助,拿一石子投向水面,秦少游恍然大悟,对道:投石击破水中天。那么,苏东坡的这一暗示行为,我们就可以称之为“启发引导”。在教育教学中,我们经常要以启迪、感悟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现在的学生个性都很强,如果我们以非常直接的方式去教育,说服,往往只能是一耳进,一耳出的效果。因此,教师不是去教他们如何做,而是引领和点拔他们的心灵,让他们自己感悟,这样的教育才够深刻,才可以持久。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相互切磋。赵老师给我们讲了任小艾老师的一个教育故事,充分体现了相互切磋这种启发引导的实效性。美国电影《霹雳舞》曾风靡校园内外,学生痴迷到上课跳,下课跳,为跳舞打架、骂人。后来,学校发出,严禁校内跳霹雳舞的规定。但这种规定,只能让判逆期的孩子更加爱跳,校内跳不了,校外跳。任老师和学生们谈《霹雳舞》的精彩,拉进与学生的距离,随后巧妙地向学生介绍了《音乐之声》这部电影,看过之后,让他们进行评价,这两部电影哪部更好。让他们当评委,为什么《音乐之声》获得了第38届奥斯卡金像奖这样的殊荣。学生在切磋的过程中认识到了音乐的真正内涵,改变了以往疯狂痴迷的情况。从任老师的这件教育案例,我们可以看出,任老师是站在对学生尊重的高度去对待学生的问题的,她没有指责、命令,运用教育智慧很顺利地解决这件事。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此外,赵老师又讲解了有关影响启发引导的因素。这里面包括教师的思想观念,教育的时机,学生的实际特点,师生关系及问题是否关键等。总之,赵老师关于启发引导这一教育理念的讲解,加深了我对启发引导的认识,也丰富了运用方法的途径。同时,也使我静下来思考,在我的教育生涯,如何有效启发引导我的学生,真能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使学生达到“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积极求知状态。
摘录《学记》中一段话:“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以兹鼓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