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13日 星期二 小雪转晴
从早上坐到四点,真得挺累。但无论如何,累一点,心里不会茫然,甚至在课堂中能够那么地感动与微笑,是很值得的。
回头看自己写的日记,发现有很多,都是类似于听课笔记,这不是我写日记的初衷,我希望能把内心的情感,和在这学习过程中的发现和感触写下来。但笔端却无意地偏离了。但不管怎么样,这每一天充实也好,迷茫也罢,看着一篇篇日记,我都会真切地感受到,我真的经历了,我的每一天,都踩下了深深的脚印。忽然想起昨天看书时所记:“人生就是一本书,自己写来大家读,有的章节很精彩,有的段落却模糊。不说什么无怨无悔,不说什么十分满足,只知道人生来就一回,怎能做那多姿的盆景树?回首漫漫来时路,脚印各个好清楚。”
这一天都很冷,早上的时候,飞雪不断,脚下是冰上雪,看似柔软,走起来却滑得很。上午的课很不错,我写呀记呀,把食指指头磨出了一个小小的泡,可惜,我是一耳听一耳冒了,翻开笔记,只有生硬的理论叙述,课上的思维温度早已冷却。
下午参加了心理系组办的“与大师对话”的活动。来自华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四位心理学专家与我们近距离地交流、谈话。这四位大师是来吉林大学做报告的,东北师大当然不会与大师们擦肩而过,于是,把他们请来,为东师的学子们搭建一个学习的平台。
我们到达319教室时,室内已经挤得满满的,这样的阵容使我更加想听听,想看看。没办法,到四楼搬来几个长凳就坐在大师座位的右侧,而这样,使我更近地看着这些教育专家们,我的心真是很激动。特别是这些专家们带着慈善的笑容走进教室时,大家的掌声此起彼伏。这掌声,是对他们的尊敬,更是对专业人士知识的一种崇拜。而我呢,说句实话,多少有些盲从,但感情是真挚的,看过的大人物少,所以,看到这些我国心理学的领军人物的时候,总感觉他们头上有一种光环,而我现在正感受着这些光环,多少有些狂热,有几次似乎哽咽了。
因为时间仓促,这些专家晚上还要走,所以并没有报告,只有两个环节:一是给各位大师五分钟的时间进行演讲;二是与大师对话。
首先是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郭秀艳教授。东北师范大学是她的母校,当回到她深深热爱的学校的时候,她的心情是如此激动。心理系的学生们对她更是如此热情和亲切,因为学生们正用的教材《实验心理学》就是郭老师译著的。她对大家说了两点:学习勤奋,为了理想为了你的知识去努力,天道酬勤;激情地全身心投入你的事业。并希望大家为自己有希望、有生命力的事业打好基本功,扎扎实实地学习。
第二位是来自南开大学的乐国安教授,他介绍了他不平凡的人生,做过的职业非常多,最终他走上了研究社会心理学的工作,他的感触就是学习书本的知识重要,更要吸收生活的营养。
来自华南师范大学的莫雷教授。他讲了这样一句话:尽人事以观(听)天命。他说,当我们进入沙漠,到底能不能走出去,我们如果胡乱走下去,不清楚,但是沿着一定的方向走下去,就有可能,有机会走出去。任何事情,不要事先定位,不管什么,只要你努力去做,遇到相应的时机,就会有所发展,但是即使没有时机,你也完成了一种理想。
此外,他认为学习不等于人际关系,我们必须目中无人,你才可能有创造性,即使你错了,但你会错得很值得。
第四位教授是南京师范大学的叶浩生。他的最大特点就是,洋溢着一种自信的微笑,他对同学们说:一做人要努力,二做学问要有特色。他的一生下过井,炼过铁,但他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意如果考不上大学,他也再不会回到煤矿。因为,他认为,煤矿不属于他,因此,他总结自己是不安于现状,没有懈怠过一天,终可以造就出自己的特色。
与大师对话的过程,我就不说了,因为这里面涉及到很多心理方面的专业术语,我是听不太懂的。但我却能感受到东师学子的好学善问,也能看到专家们对东师学子的鼓励与期望。
是的,知识是一种能联接着所有人的纽带,而大师能成其为大师,在于他们对知识本身的执着和热爱,而非任何其他因素。在我心中,这也是我所追寻的一种崇高。尽管,我站在山的脚下,但我景仰高山,向往“一览众山小”,更渴望那攀登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