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二三事

写作者:胡杨林边的看客     日记本: 幸福依然在路上

日期:2010年03月27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554

  重新解读小说《女心理师》结尾处贺顿与老师的对话。
  想起了“5.12”时,柴静对一个在地震中失去妻子儿子的男子的跟踪报道。地震发生时,这名男子正在县城打工。他第一时间想起了住在山里的家人,于是拼命地往家跑。在返家的途中,他参与了求援其他生命的工作。等他到家时,看到了已遇难了的妻子儿子。在几乎是白描报道的最后,柴静介入到了这位男子的心理。她问他在心里头对妻子孩子有无愧疚,我看到报道中的这位男子第一次失声痛哭。泪水在火焰映照的脸上哗哗地流。他说,他知道即使是他在返回家的途中没遇到那场救人的事,自己没参与进去耽搁时间,妻子儿子也已与他阴阳两隔了。
  柴静还问他以后还会出动打工吗?这位男子说不会了,他想把这地方建设好,依靠自己的力量。这里有他的妻儿有他的遗憾等等。说这话时,男子还指了指一个站在不远处的十多岁的孩子。他在这场地震中成了个孤儿,那些天他与男子一直待在一起。
  在空前的大灾难面前,这位男子参与救助了他人的生命的行动。在这场地震中,他失去了家人。
  男子说即使他不耽搁时间,也无法挽留妻儿。这是个事后的判断,换句话讲,这是在既成事实的基础上对已经做出努力的效果的反向认定,认为参与救助别人不是导致家人遇难的原因。这种认定对这位男子来说是极积的正面的,对减轻他内心的痛苦缓解愧疚等心理压力是极有益处的。这就是心理防御机制。
  在往家里跑的时候,这们男子的心理活动是不同的。他想的是他要尽快赶到家,去救他的家人,因他们还活着。这种设定或是推理是有生活基础和心理学基础的。
  再说小说里的贺顿,她对自己的老师说:你对我实施的治疗是完成错误的。我保留追究你法律责任的权利。听了这话的老师当然是愤怒的,愕然的。这里权且不论这位老师有没有阴暗心里,贺顿与这位老师的分歧不在于对职业道德的不同看法,也不在对治疗方法的对与错上的不同认识上。他们的分歧是巨大的,因这分歧产生于他们对伦理、对道德及其它们与法律规则关系上的不同认知的基础之上的。
  伦理、道德及它们与法律或明或暗的关系,也正是自己把上面两件事联系进来的纽带。
  
  这些日子,听了几场比较精彩的讲座。受益与获得启发之时,也想了不老少。这些想像的核心仍是伦理、道德。具体到讲座上,演讲者咨询者是必须对伦理、道德问题有一个明确的回答的,要有一个清晰的判断和立场。观点的飘浮、建议的模棱两可、针对同一类问题提出的建议或解决方案的互相冲突,可能正与此相关。
  由伦理、道德问题牵涉出来的正当、不正当的边界总是不很清晰的。然后,这种模糊是在不同人群对正当、不正当不同判定的基础出现的,就是说正当、不正当的判定标准还没法子统一。具体到一个人,这边界是清晰的,也是应该清晰的。当人面对众人时,尤其是在建议、咨询、劝说时,有一个明确的立场和判断或许是减少解决方案自身相冲突好的良好又基础的方法。

完成时间:2010.03.27 11:21:54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1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