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小不喜欢看打打杀杀的暴力场面,也不怎么爱看近代史,因其血腥、屈辱和沉重。随着年龄的增长,却有了转变,近代史好像更能带来内心的震撼和思考。近几年有很多的记录片、电影和电视剧,其表现得更为客观,更显诚意和对历史的尊重。《十月围城》就是这么一部片子。对峙的双方执著于自己的信仰,包括对朝廷愚忠的阎孝国,也曾洋学的他如敏感困兽,一撞到西方列强虎视眈眈的贪婪目光就缩回了脚步,关上了心门,他寄望在大清廷的统治下国土不会遭洋毛子的染指。这不是一部非黑即白的电影,没有绝对的反派,也没有绝对的正义,正是如此才更为真实。与我而言,有信仰的人是可爱的。
生于和平年代,平和安定,那段黑暗中求变革的艰难无助、迷茫和追求似乎都已遥远。曾想,若我生处其时境,会做何选择,是麻木不人的浑噩度日,是明哲保身的胆小慎微,是热血青年的爱国诚诚,是有志人士的民族使命感,是心怀天下甘为国家苍生抛头颅撒热血的志士。。。这仅仅是设想,没有身临其境,没有被卷入那段历史洪流的我没法做出真正的判断。
这里想先说一说片里的国父孙中山先生。孙文在戏里很神秘,为了他众义士没有了明天。看到小人物的情义处,让人泪流满面,但看到孙先生的镜头时却心痛无声,有种压抑却无法渲泻的难受。为报心中的国恩而死,为心中睁眼就能看到的美好明天而死,为敬重的大义而死,为热爱的老板少爷而死,为继先父遗志而死,亦或只为解脱而死,这样的死不可谓不情深义烈;但孙先生活着,一位对国家苍生饱含热爱之人,面对那无数为己之存而慷慨赴死的鲜活生命,他当是如何的沉重与痛苦,一如影片结尾处那盈眶的热泪,要有多么深沉的济世济民情怀,才能背负着心灵的十字架,在解救苍生大众的路上艰难地坚持和坚守,一路执著走下去。一如孙先生所说:十年前,衢云兄跟我在此讨论何为革命,当时我说,革命——就是为了四万万革命同胞人人有恒业,不啼饥,不号寒。十年过去了,我从他乡漂泊重临,与我志同者相继牺牲。革命两字与我而言不可同日而语,今日再道何为革命,我会说,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经文明之痛苦,而这痛苦就是革命!
历史车轮在前进,人类文明在发展。每一次前进,都伴随着阶级斗争,伴随着无数人的热血与生命。付出热血与生命的不仅仅是有革命理想的仁人志士,还有更多是乱世中有着真挚细腻情感,有着爱国热忱,有着为人的基本良心,有美好生活向往的普通人。
在《十月围城》中,在满清末世动乱年代的香港,“整个中国都卷进来了,谁能避免”?因此我们看到了有着崇高革命理想的国父和陈少白、看到了闭眼就见到中国明天的爱国学生李重光,看到了天真感恩的三轮车夫阿四,看到了可爱并有着强烈正义感的“臭豆腐” 王复明,甚至一晃而过于房顶上打旗号的书生,冒死拉车的众车夫们。。。他们有的是为革命和理想,有的是为知遇之恩,有的是为父报仇,有的是为错过的爱情,亦或单纯为义气帮朋友。每个义士的死都是小爱所趋,他们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表情,每一种动作都是那么鲜活,那么富有人情味。他们也许不懂得革命,但他们有着追求更美好生活的小爱,也就有了追求社会进步的意愿和动力,小爱化成大爱,融入历史洪流,成为了变革的力量,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我想没有什么绝对的主义,革命的终极目的是追求更进步、更文明的社会,正如人类的一切终级信仰就是让人们能过上更美好更幸福更安乐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