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代表热议房价上涨1.5% 为何全世界人民都不相信

写作者:社会万象     日记本: 社会万象

日期:2010年03月10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281

  来源:东方早报
  
  据新华社北京3月9日电 今年2月2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其中称“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上涨1.5%”。这个按照惯例公布的数字往年并未引起太多关注,而今年的数字公布之后,引起了代表委员和社会舆论的广泛质疑。有人调侃地问:“是不是点错小数点了?”
  
   统计数字信任危机频发
  
   查阅往年统计公报可见,“1.5%”创造了近5年来房价涨幅的最低纪录。但在人们直观感受中,去年5月以来许多城市房价节节攀升,有些城市房价甚至翻了一番,与统计数字形成天壤之别。来自河南的全国政协委员王超斌高呼:“绝不可能,这个数据太不负责任,全世界人民都不会相信。”
  
   在全国“两会”上,“房价上涨1.5%”成为媒体关注焦点,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几次被媒体围堵追问后坦言,现行房价统计存在缺陷。3月5日下午,马建堂主持召开房地产价格统计座谈会,再次表示要改进统计制度和方法,提高房地产价格统计数据的质量,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性、代表性和可比性。
  
   统计数字遭遇信任危机不是第一次发生。比如,中国省级GDP(本地生产总值)总和超过全国的现象由来已久,2004年以来几乎年年如此。今年重庆市“两会”上,10多位人大代表质询统计局:为什么统计局公布的全市月平均工资高达2000多元,而多数人觉得自己的工资达不到这个水平?去年还有大学生在网上发帖,称学校为了提高就业率,让没就业的学生千方百计签下一份就业协议,这就是所谓的“被就业”。
  
   来自重庆市的全国政协委员王川平说,有些官方统计数字让人不敢相信,市场机构的数字往往又不权威,虚虚实实的统计数字真让人无所适从。
  
   “严重影响政府公信力”
  
   官方发布的统计数字,为何常常与人们的切身感受不符?王川平认为,原因之一是统计制度和方法过时,二是部分官员为了追求政绩而造假。
  
   “一些统计方法是几十年前制定的,现在还在套用,怎么能反映真实的情况?”全国人大代表、重庆隆鑫集团董事长涂建华说,以“被增长”现象为例,平均工资的统计范围是上世纪50年代确定的,没有把私营企业纳入,而私营企业职工的收入偏低,但数量占到全市企业总数60%以上。
  
   对于房价统计问题,马建堂在房地产价格统计座谈会上表示,现行房地产价格统计制度和方法确实有缺陷:一是基础数据来源基本靠房地产企业填报,而企业统计人员经常变动;二是对因房屋种类、地区、地段、楼层、朝向、时点等因素而差异较大的样本进行综合平均统计,过度消除了价格变化。
  
   农民收入也是被质疑较多的数字。云南省昆明市福保村委会主任杨明代表介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村委会和村民小组填报,跟真实情况会有误差,比如有些地方橡胶、茶叶等价格大起大落,但农民收入的影响反映不出来。
  
   针对中国地区GDP总和超过全国的现象,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报告认为其原因主要有二:中国实行GDP分级独立核算制度,容易导致地区与全国数据产生误差;对跨地区生产经营的企业可能存在重复统计等。发展改革委坦言,GDP被广泛用于政绩考核,少数地方政府在统计数据上弄虚作假。
  
   许多代表委员认为,有些地方过于注重GDP等指标考核,对统计数字核算不严格,许多指标如GDP、就业率等难免有虚报之嫌。有的地方不顾实际,对GDP等指标层层加码,在缺少监督的情况下,数据质量必然大打折扣。
  
   “在网络和通讯发达的时代,官方统计数字都被放在公众视野下反复审视,如果与公众感觉相差很远,将严重影响政府公信力。”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教授程慧芳说。

完成时间:2010.03.10 09:08:27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9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