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版本的“芙蓉姐姐”现象
我们那个年代的人对现实社会客观存在的很多现象都不能理解,也很难认同。
比如在传统审美观看来,没有任何美感可言的芙蓉姐姐居然可以通过网络视频中的扭捏作态一举成名,拥有了众多粉丝,并登上了人们心目中原本神圣庄严的北大殿堂。
比如为人师表的范跑跑在地震发生的那一刻,他不仅自己率先跑出教室,不顾学生安危逃生。竟然事后在网络搏客中发文解释自己的思想:“先人后己和牺牲是一种选择,但不是美德!”“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
如果说芙蓉现象挑战的是人们传统的审美观念和心理极限,那么范跑跑无疑挑战的是人们的传统道德底线。
当今社会这种现象比比皆是,这一方面说明了我们的社会在尊重人权方面确实有了进步,另一方面“芙蓉现象”、“范跑跑事件”等“现象”、“事件”、“**门”给人们带来视觉与心理冲击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对这种现象存在背后其合理性的思考。
芙蓉姐姐现象版本一
大千世界,万事万物,存在即有其合理性。合理性说明其“存在”客观上满足了某种需求,因而就有了它存在的价值。
那么芙蓉姐姐现象满足了什么样的社会需求?这种现象存在的合理性又在哪儿呢?
很简单,她满足了一个普通人成名的欲望!
芙蓉姐姐满足了那些无法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在三百六十行中通过自己的努力收获名利的普通人的愿望;
芙蓉姐姐满足了那些没有显赫家族背景、不能通过家族财产继承或亲友权力寻租的普通人成名致富的欲望;
芙蓉姐姐满足了那些既不想辛苦付出、又没有资本(漂亮脸蛋、魔鬼身材)嫁进豪门或让人潜规则的普通人轻松成名获利的欲望;
芙蓉姐姐满足了那些纵容她扭捏表演的人,在捉弄她的过程中获取快感的不健康心理;
芙蓉姐姐用她自认为性感的表演满足了人们猎奇、刺激的低俗心理需求;
芙蓉姐姐满足了网络与传统媒体不择手段也要吸引眼球的经济需求;
芙蓉姐姐满足了网民也可以造就明星的梦想;
芙蓉姐姐用自己病态的坚持,让她的“做梦和自信”,满足了人们需要真诚和感动的情感诉求。
芙蓉姐姐通过“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方式获取了“名”,也许暂时还未获很多“利”,这个不用着急,自古以来“名”、“利”是不分家的,有了足够的名,利便趋之若鹜。即便芙蓉姐姐不会借名挣钱,一定会有很多懂得借名挣钱的人会帮她出谋划策,这一点倒不用我等操心。
颠覆了人们传统审美观念的芙蓉姐姐一举成名,并因成名继而走上北大讲堂挑战人们的心理底线,凭什么?就凭她一个人满足了上述如此多人的需求,不容易啊!
如果没有网络的言论相对自由,就不会有芙蓉现象;如果媒体不是坚定不移地靠“明星”的花边新闻等低俗、刺激的内容来吸引人们的眼球,也不会有芙蓉姐姐现象;如果芙蓉姐姐性感表演的“级别”不拿捏的恰到火候,其知名度绝不会超过非主流的网络名人木子美、流氓燕们,更没有机会走上北大讲堂。
虽然我一点儿都不喜欢芙蓉姐姐,但这个社会需要芙蓉姐姐,确实有很多人喜欢她,尽管喜欢她的很多人原先并不真诚,但假戏真做假亦真,不排除现在很多人是真正喜欢上了芙蓉姐姐,并成为了她的粉丝。
我既不认同芙蓉姐姐“我是最美的人,没人能超过我。”的自我认知,也不认同她令我想吐的“S”性而非“S”型的招牌表演,但这并不妨碍我对她病态自我认知的坚定与执着的敬意。
芙蓉姐姐现象版本二
年轻的时候,我一度是文学青年,喜欢写点东西,还担任了校文学社的负责人。我有一个大学同学一直要拜我为师学诗歌,一因诗歌并非我长,再者那个同学在学校的诸多表现在我眼里如今天的芙蓉姐姐无异,因此我一直未允诺做他的老师。但他却不管这些,始终尊我为师,非常勤奋的写诗,每写一首新诗都会让我看看,我也每每给他一些意见。他的第一本诗集是在他的恳求下,我帮他编辑并作序,以校文学社的名义由他自费出版的——那种简陋的不能再简陋的铅字打印版的自印诗集。
后来因为和文学圈子里的人接触多了,发现职业玩文字游戏的这群人心理都很阴暗,特别是一个在学生中较有影响的青年作家竟然利用很多文学女青年对她的崇拜大玩感情游戏,让很多女生心甘情愿的和他上床,还恬不知耻以此为资本四处炫耀,于是我偏激的认为多数作家都是卑鄙无耻的流氓,便不再将作家作为自己未来的梦想职业。
我没有了文学创作的热情,那位在我眼里资质极其愚钝的同学却依然执着的在诗坛耕耘,且始终相信自己会成为一个伟大的诗人,一年、两年、三年,大学整整四年他都在坚持写诗,而我对他要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想法,也在他的坚持中渐渐从不屑转为了也未可知。我知道让我转变这种看法的不是他的天赋和才气,而是他的执着散发出的一种力量,不由得让你想到:有志者,事竟成。
大四的一天,他兴高采烈的拿着本杂志(印象中好像是《个旧文艺》)来找我,告诉我他的诗歌在那本全国发行的杂志上发表了,看着他兴奋不已的表情,我由衷的替他高兴,尽管那只是一首短诗,但对他来说,那是他的未来和希望,更坚定了他成为伟大诗人的信念。
毕业后的一段时间里他还坚持写诗,后来给我寄来一本由出版社出版的诗集,尽管他最终还是没有成为一个伟大的诗人,甚至连一个真正的诗人都不是(虽然出版了一本诗集,但后来他也不再写诗了),但就这么一个才华有限、资质不佳的普通人,当年不知天高地厚的认为自己天生就是一个伟大诗人,并在众人的讥笑中执着自己的努力,最终实现了很多比他有才气的人都没有实现的目标——出版诗集。
他现在云南的一个海军部队给首长当秘书,到北京来过两次,我请他吃饭却不许我买单,上校军衔的他,日子过得很潇洒。他能有今天是很多当初认识他(包括我在内)的人都没想到的。
他告诉我自己能有今天,与他当年坚持学习写诗歌有很大的关系。
在我眼里,我这个同学的故事只不过是另一个版本的“芙蓉姐姐现象”罢了。
“存在既合理”的论断,是人们对大量的客观存在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后得出的结论,包括:人,为什么不仅有悲悯心、正义感、奉献精神,同时也并存有贪婪、懒惰、妒嫉等消极负面的天性?专家们从细胞生物学的角度、从社会学的角度都做了大量的试验和分析论证,为这些客观存在找到了他们存在的理由,也就是合理性。
明白了这一点,有助于我们理解并从容面对自己不喜欢的一些客观存在。能理解,就可以包容,而包容表现出来的就是和谐。但我们始终清楚理解和包容,只表明了我们对客观存在予以尊重的态度,并不意味着我们认同这样的存在。一如“我虽然不认可你的观点,但我尊重你说话的权利”一般。
认同是价值观层面的,价值观决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不同的价值体系是否标准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人!我们不希望别人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己,我们同样不能将自己的价值观加强于人。
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宣导自己的价值观,让更多的人认同我们的价值观,那么就会有更多的人在与我们相同价值观的指导下,产生我们认同和期望的行为和行动。
范跑跑事件涉及的就是典型的价值观问题,尽管范跑跑是北大毕业生,芙蓉姐姐也通过自己的努力走上了北大讲坛,他们都与北大建立了联系,但如果将范跑跑事件与芙蓉姐姐现象相提并论,我自个儿还是觉得有点对不住,不是对不住北大,也不是对不住范跑跑,而是对不住价值观与思想这类我认为比较严肃和认真的话题,所以关于范跑跑事件,关于价值观的问题,还是以后另文再述吧,呵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