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有很长时间没上林子里来了,感觉应该是门前冷落鞍马稀,甚或是尘封大门,蛛网密布,荒草丛生,可是,一进来还是看到几位热情的访客,亲切的留言,胡杨林真的有家的感觉。总有一盏灯,总有一些温暖的话语,让疲惫的心有眷然归与的念想。
走在城市高架路上,感觉站在城市的肩膀上,举头是鳞次栉比的高楼,低头是纵横交错的河道车流,相反是架在光秃秃树杈间的鸟窝东一个西一个或三五成群地悠闲自在地反观现代都市人类的忙碌。
有几个老人在踢毽子,他们组成一个圆圈,把毽子以各种花样踢到别人身边,那一个肯定身手矫健地接稳了,又传向下一家。公园里有人在散步,已经是九点了,但他们不着急,退休后有的是时间。老北京人衣着朴素,憨厚,不像上海的退休老人,讲究保养穿戴时尚.日子就像厚厚的城墙,稳笃不事张扬。
我永远是这个城市的过客,遇到的也都是在这个城市漂泊的异乡人,真正老北京的生活在哪里,也许,在渐渐稀少的四合院里,不,连四合院里都住上了外国人。恭王府旁边一排排持证上岗的三轮,被漆成不同颜色的出租,司机那字正腔圆的北京口音,才带来皇城根下铺天盖地的故事和新闻。
我去北京买书,是市教育技术装备站牵头统筹的,北京的书商。现场选书很有诱惑性,在通州区的国际图书城。拿着选书器穿梭于各大出版社之间,看到好书扫一下条码即可,我像一个购物狂一样随心所欲地扫,不用自己买单而可以尽情挑那是何等畅快的事。我们都很高兴,可以看到很多好书,很多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书,很多学校图书馆缺的书。
事实证明书商更高一筹,让我们过了把瘾后,在我们上火车的最后关头告诉我们很多书没有扫进电脑,据说是什么数据不匹配的缘故,合同上还是他给我们提供的书单,是以他中标的折扣能赚到钱的装备书,我们被忽悠了一把。领导都知道怎么回事,而我还在据理力争,我在合同上写下了我要的书系,这是我唯一能想到和做到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