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复众之过
那种情况安稳的状态,容易掌握,
那种没有先兆的事情,容易谋划,
那种质地脆弱的物品,容易涣散,
那种细枝末节的东西,容易分解。
处理事务,要处理于萌芽之时,
治理祸乱,要治理于祸乱之初。
合抱的大木,初生于一点点的嫩芽,
九层的高台,基础在一筐筐的泥土,
千里的路途,起始于一步步的走过。
醉心于做为,必有挫败,
痴心于执著,必有所失。
所以伟大的人无所作为,从而无挫败,
所以伟大的人无所执著,从而无过失。
一般人做事情,往往是几乎要成功了,最终却是失败。
假如在最终,还是如开始的时候一样谨慎,则不会有失败发生。
所以伟大的人的欲望就是没有欲望,不重视稀有珍贵的东西,
所以伟大的人的学问就是没有学问,将众人做得过分了的事情归复到符合自然之道,以辅助万事万物的自然发展而不敢肆意妄为。
(将没有欲望当做是最大的欲望,
将归复自然、辅佐自然当做是最大的欲望,
小心谨慎,如履薄冰,
“夕惕若”,“可以无大过矣”!)
第六十五章:治国之福
古代遵从道的人,并不是让民众明白所谓的智谋巧诈,而是让民众知道真正的敦厚朴实。
民众之所以难以治理,只是因为民众学会了太多的智谋巧诈。
所以,用智谋巧诈来管理国家,是国家的不幸;用敦厚朴实来管理国家,是国家的幸福。
了解这两种管理国家的方式之间的差别,也就掌握了一种法则。
经常了解这个法则,也就可以叫“玄德”。
玄德是那么的深、那么的远,
它与万事万物一起,返本归真,最后达到极致的顺乎自然。
(最完美的谋略,就是没有谋略,
最完善的管理,就是不需要管理。)
第六十六章:谦下为王
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川河流所汇集的地方,是由于它们善于处于低下的地方,
善于处于低下的地方,才能成为百川河流之领导。
所以伟大的人如果要想领导民众,必先向民众表达自己的谦下态度;想要领导民众,必先将自己的利益放在后面。
这样一来,伟大的人虽然地位在民众之上,民众却不认为是沉重的负担和压力;虽然处于民众之先,民众却不以为有害无利。
所以天下的民众都乐于拥戴这样的领导而从不感到厌烦。
因为他不去争斗争抢,所以天下没有能与之相争的对手。
(谦下是一种合乎自然的广阔胸怀,
因为广阔,所以才有可能广纳。
因为广纳,所以才有可能战无不胜。)
第六十七章:我道三宝
天下都说“我道”为大,没有任何东西与“我道”相似。
正因为大,所以道不和任何具体的事物相似。
如果真有相似的事物,那么道也就渺小而平常了。
“我道”有三宝,必须要掌握并保持好:
一是“慈”,而是“俭”,三是“不敢为天下先”。
因为慈爱,所以才能是真正的勇武,
因为俭约,所以才能是真正的大方,
因为不敢为天下先,所以才能成为真正的万物之首。
如今抛舍了慈而勇武、抛舍了俭而大方、抛舍了后而争先,其结果必死无疑。
只有用慈爱,才能够战胜一切,才能够固守一切。
天若要援救谁,往往就用柔慈来保护他。
(慈爱是勇武的基础,
俭约是大方的基础,
先人后己,是成为万物之首领的基础。
没有了基础,呼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
第六十八章:天古之极
善于做知识分子的人,不会轻易动武;善于带兵打仗的人,不会轻易发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人,不会与敌相争;善于用人的人,能够处处对人示以谦下的态度。
这些就是不与人相争的品德,就是运用人才的能力,就是符合自然的最终之道。
(不与人争高低前后,则会永远位于高处、处于前方。)
第六十九章:毋失我宝
古代用兵的方法说:
“我不敢主动发动战争,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被动发兵应战;
作战时,我不敢逞强好胜向前推进一寸,而宁愿退后一尺。”
这就是:
要行动却看不出有行动,
要出手却看不出在挥臂,
要发兵却看不出要发兵,
要擒敌却看不出有敌意。
军队最大的祸患莫过于无敌逞强,逞强无敌将会丧失“我道”的三宝。
所以两军力量相仿的时候,得胜者往往是看起来比较令人悲观的一方。
(先发制人,是愚蠢的。
先发制人,是因为心虚。
心虚,是因为没有“我道三宝”。)
第七十章:知音稀少
其实我的言论和容易理解,也很容易做到。
然而天下的人却不能理解,不能做到。
言论自有它的根源,事情自有它的根本。
正因为人们不理解我的言行,所以人们也就不了解我了。
了解我的人越稀少,说明我越稀贵啊!
所以伟大的人身上穿的是粗衣麻布,怀里揣的金玉良言。
(知音少,世界乱。)
第七十一章:最最缺陷
知道自己无知,是聪明之中的聪明;
不知道自己无知,是缺陷之中的缺陷。
所以伟大的人是最有缺陷的。
然而,正因为他厌恶他的这个缺陷,所以他才没有缺陷。
(知道自己无知,是容易的。
不知道自己无知,却很难。
所以,做聪明的人,容易,
做智慧的人,难。)
第七十二章:自知自爱
民众若不畏惧威慑,那么最大的威慑就会来临。
不要强行拆掉他们的住处,
不要强行阻断他们的活路。
正因为你不强行压迫,所以你也就不会受到压迫。
所以伟大的人有自知之明,不会刻意去表现自己,
所以伟大的人有自爱之心,不会可以去自显高贵。
所以应当舍弃前者而取后者。
(人们不再畏惧压迫,就会从人群中向外产生出最大的压迫。
他们没有了住处,没有了活路,他们就没有了畏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