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复学生

写作者:木鱼一声     日记本: 木鱼度日

日期:2009年11月11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337

  老师:
   听说××下了大雪,天寒地冻,注意身体。
   这次去信主要是想就自己近来困惑的一个问题请教。随着在专业方面的阅读进行,我开始困惑———我们的社会科学研究到底是怎样进入到怎样的一个境地咯。换句话说,我认为现在的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问题是西方的,如果在我们的研究论文中还有研究方法可言的话,那么我们研究的方法仿佛还是西方的。当然现在有些学者也在呼吁要有中国自己的学术问题,但是我们有自己的学术研究方法吗?
   学生并不是想断然否定人类文明的共同优秀成果,甚至说我们的学术评价和原本的学术建构本身就是按照西方社会那套成熟的范式来进行的。所以,我的疑问就在于————追问我们自己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和问题本身是否有意义?如果这种追问是成立的,那么我们自己在进行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中有哪些是中国的贡献?进一步说,我们现在这样的西学为用,甚至西学为体,到底应该如何在当下进行学术性质的解读?
   这只是学生的一个突发奇想,主要的缘由便在于自己所学习的民商法很多的理念和制度原本就是发源在西方成熟的市民社会背景和其科学的社会科学分析方法论之上的。我一个中国的学生如何能追上这有着深厚积淀的西方社会科学研究啊?这是我当初的疑问!
   敬上,祝好
  
  
  
  ××:
   你好!
   谢谢你的问候!
   雪还在下。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对面楼顶上厚厚的积雪,大概有一尺厚了。我来××以后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场景。说实话,在东北几年也没见过这么集中的下雪。预报说明后天可能还会下,简直成灾了。××已经停课在家了,据说明天还是不用去学校。
   下雪也好,空气湿润,可能对预防甲流有好处吧。
   言归正传,还是就你在邮件中提到的问题简要的谈谈我的看法。你的问题很大,你大概也知道这个问题很大。但是它很重要,因为这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到了一定阶段不能不问、不能不思考的问题,它是一个具有方向意义的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由来已久。看看中国近现代史就会发现,起码胡适、冯友兰等他们那一代人就在争论这个问题,更别说以前的“体用之争”了。简要的说,这是西学东渐以来长期困扰我国学者的一个问题。这里面有学术争论,也有民族主义的情感在里面。
   对待这一个问题,不同的学者曾经给出不同的答案,而且,事实上学者们也在自己的学术实践中践行着自己的学术承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看法不一是正常的。
   概括的说一个问题如何如何,很容易陷入大而无当,自说自话,甚至无甚意义。因此,需要作出具体的限定。你比如,社会科学包括那么多学科,是不是自己都了解,大概不能。既然不能就说社会科学如何如何,就不严谨了。我们只说法学,或更直接说法理学好了。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戴逸先生说法学幼稚。老先生为什么这样说?我没有见过原文出处,不敢妄言先生的意思。按我自己的看法,大概是:没有明确的学术概念——范畴混乱;一切照搬苏联——食外不化;缺少学术规范——研究无序;等等。
   经历这么多年,法理学的发展怎么样了?有了一定的进步。这进步表现在:学科独立性增强;教材体系建设逐步完善;教师队伍在装大;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学术研究的领域大大拓展;学术专著出版数量大增;学术规范引起重视;等等。
   现在的研究存在不存在问题?也是有的。突出的问题也是你在邮件中提到的。就是问题的中国化和方法的问题。这不仅仅是民族感情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学术研究的意义问题。
   学术研究旨在提供知识增量。知识增量意味着无中生有,包括延伸已有研究、开辟研究领域、应用新的方法等。学术研究的意义表现在两个层面,即对人类思想的意义和对本国思想的意义。这种意义应该是和知识增量的性质与数量成正比的。
   知识增量和学术问题的提出与论证直接相关。学术问题的生成大致有两种途径:即理论的途径和实践的途径。理论的途径主要是指在理论的脉络中经由对其内在逻辑的分析而建构出问题,然后展开、论证,提出可能的解决方式与方法。实践的途径乃是通过对现实世界的概念化、问题化处理而建构问题、展开和论证问题。学术问题的提出和论证均离不开自己的学术立场、学术承诺和学术积累。
   我们当下存在的问题很可能是我们没有问题。这里的没有问题是在两个意义上来说的。一个是没有人类意义上的问题——我们缺少对人类精神文明成果——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的仔细研读——因而不能提出有增量含义的问题。一个是没有“中国”问题,就是象你说的问题和方法都是进口的,说来说去没有什么意义,大多限于低水平重复建设。
   我们该怎么做?我说说我自己的想法。我想从两个角度切入,一个就是认真阅读经典,写读书报告,通过这一过程积累自己的学术资源;另一方面,密切关注当下的中国,通过概念化、理论化的方式建构自己的学术问题。这需要慢慢积累,但可能使自己的生理生命和学术生命有点意义。
   你学民商法,对本学科的知识和问题会越来越清晰,我说的这些不知道能不能解除你的困惑。欢迎来邮件探讨。
   祝好!
   ×××
  
  
  
  
  
  
  

完成时间:2009.11.11 10:06:07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11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