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听课后……

写作者:胡杨蝶     日记本: 胡杨蝶

日期:2009年11月06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292

  回家时分,很累。听了一上午的课,溜了一下午的街。在形形色色的人群中穿梭。我感觉着自己的平凡,明明知道我没有什么不同,却又有一种孤独感。也许,我的心理,大多数人都存在着。人,是一种自以为是的动物。总有一份别人无法读懂的心事。有时,明明是排斥,却还是抱着“世人独醉我独醒”的孤傲。
  所听三节课,各有特色。作为一名普通的老师,能听到这样精彩的课,很是荣幸。因为本人对课的研究不深,更不懂评课之道。所以,我只能在回家后,写一写,我的感受。没有什么深度,但却是真挚的。
  首先谈谈三节课给我的总的印象。第一位执教“数学广角——搭配中的学问”这位李老师,长得精神劲,给了我很好的印象,她的语言及教学过程都很连贯,从环节的设节,到课件的演示,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第二位曹老师所授的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长城”,曹老师可谓风风火火,语言干脆利索,声情并茂。体现着语文教师的文采飞扬,语文功底深厚的特点。整堂课重点突出,过渡语言设计得非常巧妙。第三节课由徐老师执教了五年级有关“可能性”的数学问题。这位老师幽默的语言,抑扬顿挫的声音不仅吸引着所有孩子,同时也让我这位老师高看一眼。如果可以有个比较的话,我还是颇欣赏这位徐老师的讲课风格。
  如果让我列举这几节课的优点,我想我会说出很多,从教态的亲切、自然,语言的干炼与准确。到精心的教学设计,都有不同的亮点。
  第一节课整节课融于一个完整的生活情境中,真可谓用“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使数学知识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我认为有三个环节的设计很好。首先是“任意三个数学都可以组成6个三位数吗?”这一问题的提出,很到位,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严密性。其次是文字的排练,使学生感受到了,原来我们的搭配还可以用来进行文字的搭配。说句实话,这样的设计,我还是头一次听到,很特别。最后是,本节课的总结,以日记的形式呈现,很全面还从中向学生渗透了思想教育。当然后两点也体现了学科的整合性这一特点。
  第二节课,重点段落的品读,可谓非常完美,以读代讲,抓住重点词语、句子对文本,进行了深刻的引领,各种形式的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学习。板书的设计既具中国式的语文味,又使之学者、听者情感得以升华。如果把这一环节进行单独欣赏,我认为是值得我们每位教师反复研磨的课例,很值得语文阅读教学的推广。
  第三节课,是一节游戏式的数学课,教师和孩子们在游戏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孩子们在乐中学,学得乐,每个游戏的设计体现着教师设计得独具匠心。如果我们数学课都能如此这般。我相信,数学将会被每个孩子喜欢。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对三位教师以无限的敬佩。从中可见他们对教材的挖掘,对课堂的驾驭,自身的教学能力都是师中楷模。但听课后,也引起了我一些思考:
  1、第一节课,如果除去丰富新颖的课堂演示,是否还能让听者大开眼界,学生兴趣盎然?对可能性要“按顺充、不重复、不遗漏”这一知识重点的引出处理得是不是有背学生主体性这一原则。连线方法为什么不让学生亲自去连,虽然课件的演示很清晰,但课件必竟是教学的辅助!
  2、第二节课,教师为什么那么急,虽然课堂有详有略,但略处仍不可忽略,难道为了体现课堂的重点就可以把课文的前两个自然段略到如风一般讲过?学生学过,对本课很熟悉,前两个自然只是复习,我认为这不是理由。这样的复习太长了,不讲也罢。三节课中,最精彩的时间在本课中展现,但给我很不舒服的感觉也在本节课中。
  3、第三节课貌似无可挑替。学生学得轻松至及,整堂课似乎是教师陪着学生做个轻松的游戏练习。但感觉本堂课缺少一个深度思考的问题。没有挑战的数学课堂,我认为是一种遗憾!
  
  三节课,不论是精彩的环节还是引起我思考的地方,都使我不须今日一行。非常感谢三位教师的辛勤付出,以及县进修给我们创设这样的学习机会、县实验为我们提供学习的场所。作为一名农村的教师,我会以他们为榜样,努力提高自己!
  

完成时间:2009.11.06 18:38:22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13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