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道德真经(二)

写作者:清风不曾留意     日记本: 清风朗月

日期:2009年11月02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427

   道德真经(二)
  
  第十一章:有利无用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空洞的轴中,中空的毂中什么都没有,于是才有车的作用。
  抟土成器,中间的空间什么都没有,于是才有了器皿的作用。
  开门凿窗,中间的屋子什么都没有,于是才有了屋子的作用。
  
  因此,“有”带来的是便利,“无”发挥的是作用。
  
  (只知“有”的有利,却不知“无”的妙用;只知“实”的实用,却不知“空”的神奇。
  “道”无形无相,所以才有无穷无尽的妙用,若有形有相,即使有用,也就是很有限的作用了。)
  
  
  第十二章:去彼取此
  
  多彩的颜色让人眼花缭乱甚至失明,
  哄闹的音乐让人听觉幻乱甚至失聪,
  美味的食物让人病从口入甚至失命。
  
  飚车围猎让人心发狂,
  稀有之物让人行不轨。
  
  所以伟大的人只求温饱安宁,不图声色之娱。,
  所以,应当摒弃物欲声色的诱惑,保存安宁淡然的心境。
  
  (“物质文明”的发达,到底是进步还是退步?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身外之物越来越多,心灵却越来越空虚寂寞;
  宁静恬淡的生活,仿佛离“物质文明”越来越远。。。。。。)
  
  第十三章:宠辱大患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什么是“宠辱若惊”?得宠其实是卑下的,得到宠爱就格外惊喜,失去宠爱就格外惊慌。这就是“宠辱若惊”。
  
  什么是“贵大患若身”?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我有身体,如果我没有了身体,我还会有什么大患?
  
  所以,贵惜自己的身体是为了管理好天下,那么就可以把天下托付付给他;爱惜自己的身体是为了管理好天下,那么就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这个身体、这个性命,其实都不是自己的。
  既然不是自己的,为什么不把它交给属于它的人?)
  
  第十四章:道的规律
  
  看不见,就叫“夷”;听不到,就叫“希”;摸不着,就叫“微”。
  这三者,无色、无声、无形,于是就无法穷究其究竟,于是就可以混而为一。
  它既不光明,也不阴暗;它绵绵不绝创生万物,其作用妙不可言,但最终它还是没有形体。
  
  这就叫做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体的物体。这就叫做“恍惚”。
  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头,随着它,看不见它的尾。
  
  能够把握这亘古以来一直存在着的道,就可以控制把握现在所有的一切;能够知道这亘古以来一直存在着的原始,就可以知道了解什么是道的规律。
  
  (恍恍惚惚,若隐若现。
  它神秘而又普通。
  当我们着力去寻找它的时候,它是隐匿的。
  某一天,在恍惚中,它不期而至,灿若光明。。。。。。)
  
  第十五章:道的样子
  
  古时候懂得道的人,精微、玄妙、通达,深远到使人无法一眼就能看出来。
  因为无法一眼就能看出来,所以只能勉强描述一下:
  他立身行事,犹豫不妄进,犹如冬季过薄冰河面;
  他为人处事,谨慎不妄行,犹如警觉怕邻居窥视;
  他庄重拘谨,沉稳不放荡,犹如客人般恭恭敬敬;
  他清澈宁静,活泼不放浪,犹如刚刚融化的寒冰;
  他朴实无华,敦厚不奸邪,
  他虚怀若谷,宽厚不狭隘,
  他雄浑似浊,浑厚不轻薄。
  
  可是,
  谁在浑浊中能静静地清澈透明?
  谁在安定中能慢慢地活泼生动?
  
  能够把握好这种道理的人,肯定不会自满的。
  因为只有不自满,他才能去故更新,退藏隐蔽,才能不为人所识。
  
  (道,看起来那么不起眼。
  看起来很起眼的,也许并不是道。
  我们,其实都很不起眼,很不起眼是对的,是有道德的人。
  很起眼的,是不是很没道德的人呢?
  答案,是肯定的。)
  
  第十六章:致虚守静
  
  心境能到达极度的虚明,心境能保持极度的宁静,不使心受到各种各样的蒙蔽,我们便能正确地明察洞悉万物生长活动、循环往复的基本规律。
  
  万物虽然纷杂繁多,但他们必会回到到它们的根本,回到根本,就叫“静”。
  “静”,是它们的本性,回到本性,就是恢复自然的常道。
  
  了解了这个自然的常道,就叫“明智”;弄不清这个自然的常道,便会轻举妄动,从而产生凶祸。
  
  了解了这个自然的常道,就能无事不通,无所不知,无所不包。
  无事不通、无所不知、无所不包,才能公正、公平,天下为公。
  天下为公,才能周到全祥。
  周到全祥,就是天。
  天,就是道。
  道,才是恒久。
  
  如此而来,一个人,终身便不会有任何危险了。
  
  (危险源自于离开了母体,失去了本质。
  迷惑源自于浮躁,失去了宁静。)
  
  第十七章:君有四等
  
  最高明的管理者,人们不知道他的存在。
  其次,人本亲近他,赞美他。
  再次,人们畏惧他,
  最次等的管理者,人们诋毁他,辱骂他。
  
  最低级的管理者,诚信不足,信心不足,于是只好借助严格的规章制度来强迫人们“信任”他。
  
  最理想、最美好的状态是:领导者悠然自在,不轻易发号施令,便能功成事遂。
  而被领导者由于不知道有领导者的存在,都会说:“这是自然而然成就的事情啊。”
  
  (各种各样的管理学,大都是急功近利,治标不治本。
  这是标本兼治的办法。
  也是最高难度的办法。)
  
  第十八章:道废伪出
  
  自然而然的“道”被废弃了,才会出现所谓的仁义。(因为没有了“仁义”。)
  聪明智巧的“智慧”出现了,才会出现真正的虚伪。(因为没有了“坦诚”。)
  
  家庭不和,才能显示出孝顺和慈爱。
  国家混乱,才能显现出忠贞和爱国。
  
  (没有了,才会去倡导。
  鱼,相忘于江湖,
  相濡以沫,却是在失去江湖以后。。。。。。)
  
  第十九章:见素抱朴
  
  抛弃自以为是的聪明智巧,百倍地有利于民众;
  抛弃约束人的天性的所谓“仁义”,民众孝慈的天性得以恢复;
  抛弃了投机取巧,盗贼自然就会消失。
  
  智巧、仁义、投机这三样东西,只不过是表面被修饰得合理合情罢了,其实它们都有自己真实的不可告人的目的。
  
  人,应该外在表现纯真,内在保持质朴,应该减少私心,降低欲念,抛弃学习那些聪明智巧的所谓“学问”,自然就会无忧无虑地生活。
  
  (最朴素真实的东西,只有真正的智者才能看到。
  一切所谓“合理”、“合法”、“合情”的美丽掩饰之下,谁能看见真正的罪恶?
  真正的学习,就是最终学到什么叫无知。。。。。。)
  
  第二十章:与众不同
  
  恭敬与倨傲,相差有多少呢?美丑及善恶,相差又有多少呢?
  我不可以特立独行,与众不同,大家所畏惧的,我也不得不畏惧。
  
  但是,我的追求是最为广大空阔、最为深远无尽的。
  
  大家热热闹闹地挤在一起,就如同享受着丰盛的宴会,又如在暖春中登台远眺;
  而我独自清净淡泊,没有丝毫的情欲杂念,无动于衷,没有迹象,就像还不会哭笑的婴儿,懒懒散散,又如无家可归的流浪汉。
  
  大家欢欢喜喜地凑在一堆,好象很满足很富余的样子;
  而我独自好像总是匮乏不足似的。
  
  我就如一个愚蠢之极的人,心里混沌不明。
  大家都是明明白白,只有我糊里糊涂,
  大家都是清清楚楚,只有我浑浑噩噩,
  
  我的内心如大海般宁静辽阔,
  我随波逐流,如风般没有归宿,
  
  大家都有所作为,只有我愚蠢鄙陋。
  
  我与众不同,因为我以追求大道为贵。
  
  (我以孤独为高贵,
  我因贫贱而骄傲。)
  
  

完成时间:2009.11.02 00:10:41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10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