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淘到件宝贝

写作者:梦薇     日记本: 一抹微蓝

日期:2009年09月16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641

   喜欢逛邮局旁边开的二手调剂品商店。里面有二手的为主,也有全新的置换物品。每次去总是能见着一件或是两件能让心动的东西。
  
   如某一日见到一把大概只有五成新的古筝,标价1200。真的一点也不贵。可是上面标着眼看手勿动。这琴,是买得起。但是,没有适合它安放的地方。总是想,这样雅致灵动的物件,要是随便把它放在一个地方,实在是个亵渎;有种亲手抹杀了它生命的感觉。所以,只能在旁深深的把它的纹理、灰尘都看个仔仔细细,深深的希望能记住它,因为我非常相信,等我下次再来,它肯定已不在。
  
   一个暗红底色彩绘花鸟的木箱子。我不懂木质,只知道它看上去就象曾被轻纱衣的女子们放置衣物与宝贝的地方。仿佛还经历了那些战火纷飞的年代。而此刻,就安安静静的待着它的下一位主人。
  
   还有就是,好多架我喜欢的钢琴。均在200-5000之间。其中有一架古色古香的象特工电影里书香门店家小姐们用的钢琴。柚木色的。素雅得让你不敢在她面前喧闹。每次去,总也寻不着上次的,而这次见着的新面子,下次也来,也依然不再觅得。象燕子,纷纷飞入百姓家。。
  
   而今天,我终于能不用再担心没有适合它身份的地方而不能购买了。它被掩埋在一堆漫画书里,发黄的书页,竖排的字体。却仿佛有些什么,让我伸手翻开了压在它身上的其它书藉。抽出来一看,封面和封底都没有了。只是在书楣上依稀可见书名《人民文学》,底下是 195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阅读里面的文学。仿佛回到那个年代。一个一个竖排繁体的铅字比电影更生动。依稀就听见他们在我耳畔激昂的述说着。页边已生脆,每翻一页,我都小心翼翼,还得习惯从右向左阅读。在这本书的现存的最后一页的《希望》这篇文章里,我节下这样一段话:
  
   我还愿意借此机会担一点意见。过去我们见到的捞工人生活的作品,往往是过多的写机器,工人似乎不管什么时候也不能和机器分开。工作起来,忘记了吃饭,也忘记了睡觉,只要有机器,便 什么也都不要了。甚至机器变成了自己的家、臫的爱人一样。荙这样简单刻板地来表现工人生活是不恰当的。工人们爱劳动、爱机器,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但工人并不是像某些作品中所写的那种爱法。依那种作品所写的情况来看,人似乎和机器没有多少区别了。工人忘我的劳动热情是难能可贵的。但他们终究是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他们需要休息、需要学习、需要文娱活动、他们有劳动生活,有政治、文化生活,也有家庭生活,有友谊和爱情,为什么在我们文艺工作者笔下的工人,竟毫无感情呢?表现的手法和角度为什么不可以多种多样一些呢?工人们对于那种只写生活过程的作品,并不欢迎,因为这样的作品是把工人阶级丰富的生活给简单化了。
   愿优秀的新作品大量旌,我们在等待着。”
  
   看完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被这个作者逗笑了。发自内心的笑。字里行间就能看见那她理直气壮的声情并茂的却温柔的提出不满。这样的文字让人愉悦。因为可以看见纯真的心。
   这是我的宝贝,一本1955年的杂志。

完成时间:2009.09.16 19:37:10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9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