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转)“贾君鹏”这声喊叫就是时代的音乐剧

写作者:一起走过的幸福     日记本: 青春的印记

日期:2009年07月29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339

   这几天在琢磨小柯的音乐剧《凭什么我爱你》,想写点什么,脑子里常回荡着一些不着边际的旋律。这时猛然发现,天下人齐唰唰地张开了嘴巴,嗓子里吼出了同一个声音:“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世界就这么怪异,所有人停下了手中的活计,追问这一声喊叫的来源和它背后的意义。
  
  这就像在一个剧场里,婉转流畅的乐章,突然被一件道具掉落的轰响打断,虽然演奏者很快恢复平静,乐章重又想起,但大家的思绪也被这个意外之声带走了。他们对道具命运的关心,可能超过了耳边的旋律。没有人会把那意外的轰响,当作真正的音乐,然而它却铭刻在人们的记忆里。多年以后,他们或许忘记了乐曲,但会记得那个意外之声。艺术曾经就是这个意外之声,但现在我们不这么认为了。
  
  有谁会把“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这声喊叫,当作是这个时代一部音乐剧?把1100万点击、31万回贴看作是观众对一次艺术行为的捧场?小柯的音乐剧7月底在北京上演,假如在流畅的乐曲中,从后台或从观众席中,猛然冒出一句喊叫:“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会出现怎样的艺术效果?如果小柯把男主角更名贾君鹏,甚至专门写一首同名歌曲,穿插在音乐剧中,并在这声粗砺的喊叫声中结束全剧,观众又会有怎样的反应?
  
  小柯写过《北京欢迎你》这样的歌,他肯定不会冒此风险,这是我们今天艺术的实情。不过他的音乐剧讲的倒是一个类似的绝境。一个女孩爱上一个歌手,爱他的外貌,更爱他的歌声。热恋后发现,一个歌手竟然分裂成了两个歌手。她迷恋的歌声,全部出自另一个其貌不扬的真歌手。当一切真相大白,三个人就这么奇怪地缠绕在一起。时代与人性的困境,只有在这种时刻,才变得分外醒目。
  
  让人格分裂是今天多数思想的主题。就像发出“贾君鹏”这声喊叫一样,人人都知道背后还有一只巨大的手,在推动这一切,但人人都伴装不知。他们只是默默地围上来,残忍而幸灾乐祸地围观着。看似在围观一个无字的空贴,其实在围观自己悲凉的内心。人们愿意献身,被一个空贴绑架,一句话绑架了这个时代规模最大的人群。
  
  人们多把网络看作是一锅乱炖,其实错了。它是一个巨大的山谷,人人在其中都能找到自己的回声,一个跟贴就是一种回声。当真实的回声被禁止,当有价值的表达屡遭限制,他们只有对一个无字的空贴发出自己的声音,它至少是真实的。这是一种貌似荒诞的抗议,却直指社会的真实。不要低估了网民对社会真相的认知,更不要低估了他们对真理的尊重,那看似戏谑的文字中,其实隐藏了最深的无奈与绝望。
  
  当语言的意义被抽空,当满目的文字变成无聊的空壳,“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这个空贴,反倒成了这个时代的真理,这是置于死地而后生的真理。与其用言论来制造无聊的神话,不如让它变成一声有用的喊叫。所以它一点也不无聊,更不平庸,它显示了网民极高的智慧。这是一种奇特的仪式,大家围着一个无字的空贴默哀,这样总允许了吧。不过还是不行,它已经被删除了。
  
  我把“贾君鹏”这声喊叫,看作这个时代一部多声部的音乐剧。虽然它是无声的,但它的旋律却在每个围观者的心中萦绕,挥之不去。就凭这个,我会更爱贾君鹏。如果小柯的音乐剧,也能多一两句这样的噪声,我倒认为是艺术的一种进步。
  
  2009年07月29日10:52     [补记]    莫名其妙爱上了这种无厘头的幽默
  
  

完成时间:2009.07.29 10:51:28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9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