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里很喜欢阅读一些有哲理性的小文章,因为我可以文字中捕捉到为人处事的智慧,读罢,回味无穷。于是,在心中,对哲学这门学科一直怀带着一种崇拜。假期里,偶在校图书馆看到这本《哲学与智慧》,便产生了必须看一看的欲望。就这样,我走进了这本书……
这本书是《人文精神系列读本》其中的一本。由北京体育大学哲学教授吴光远老师主编的。这套丛书以思想启蒙为宗旨,以普通大众为对象,围绕人文精神,系统介绍古今中外的人文思想,简明扼要,通俗易懂。
《哲学与智慧》这本书,将系统地向我们介绍古今中外哲学思想的发展,我们将目睹伟大的哲学家在追寻智慧的过程中如何执着,如何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全书共分为两大部分:西方的智慧和东方的智慧。而每一部分又分为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和名言哲理的相关介绍。
西方智慧和东方智慧比较而言,有很大的差异。西方智慧:站在自然的对立面,用理性审视一切;而在人之上,又有神来审视人的理性。理性与信仰是西方智慧的根本。而在东方智慧中,人和自然就从来没有分离过。人对自然的态度是崇拜的、感悟的,而非理性的。鉴于这样的区别,我们在读的时候,就会有不同的感受,同样研究智慧的学问,但给我们的却是不同的思考。给我们不同的启迪。
西方的哲学发展经历了漫长的阶段:
一、古希腊:自我的觉醒
古希腊,这个在遥远的地中海中部的小小岩石半岛,居然为西方社会2500年的生活奠定了基础。开启了人浑然未觉悟的“蒙昧”状态,唤醒人内在的“自我意识”。我们还是从哲学鼻祖——苏格拉底谈起吧。苏格拉底一生没有留下什么著作,但是柏拉图是他的学生,亚里斯多德又是柏拉图的门生。他的学生发展和拓展了他的学说,所以说,实际,人们一直活在他所留下的遗产之中。
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他认为这是人生的至理名言,是哲学的最高任务,他完全相信人的命运是崇高的,也是他,把对人的理性及及对自由的追求看做是人的最高存在价值。而他的这些理念深深地影响着他的学生。柏拉图便把宣扬恩师的思想作为终生目标,在他的全部对话录中都以“苏格拉底”为主角。
柏拉图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有完整著作传世的哲学家,他开辟了一个宠大的思想体系,提出了一系列后世哲学家绕开的概念。它最大的贡献是提出了“理念论”,在西方文化中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著名的数学家怀特生活费曾说,西方2500年历史,不过是为柏拉图作注解。因为这种理念发展成一方面是神,一方面是科学的理性,从而构成了西方文化的两条主线索,即科学隔壁宗教。
古希腊的哲学代表思想还有苏格拉底的学生们关于“善恶”的争论;亚里士多德的生活应该遵守“中庸之道”;伊壁鸠鲁的幸福就是“肉体无痛苦,灵魂无纷扰”。他们的思想都带着智慧的光芒,但也存在局限性,如伊壁鸠鲁对快乐的界定,实际上就失去了对善恶的真正判断。不过他对死亡的看法却非常豁达。他说过一段非常有名的话:“我们活着时,死亡尚未来临;死亡来来临时,我们已经不存在了。因而死亡对于生者和死者都没有干系。”
二、中世纪:灵魂的拯救
在中世纪,基督教创始人耶酥以惊人的直觉,洞察了人性的深层内蕴,感悟到人的肉体生命本质上的无助,从而采取一系列活动和教义来促进人自身提高生命质量,进入彼岸,告诫人们应该通过道德的桥梁使生命与生命友好、亲近,因而得到灵魂的拯救。
基督精神是拯求灵魂必须放弃肉欲。而在基督的影响下,奥古斯丁提出丧失了录魂,纵使得到世界又有何益。他通过自己内心对宗教的深刻体验和对希腊哲学的理解,融会贯通在一起。成为了一种不完全是以理论的方式来表达的教父哲学体系。在他的著作中人们更多看到的是他丰富复杂的心灵以及他不断自我解剖和反省人类命运来追求上帝的心路历程,而后来的经院哲学正是在奥古斯西的思想基础筑起的理论大厦的。
成为与奥古斯西并列的基督教哲学的两大台柱的托马斯-阿奎那,被人们誉为“天使博士”,他的学说也被奉为“托马斯主义”,他认为:人生在世,不过是过路的旅客。
由于受近代人文主义的影响,马丁-路德对基督教进行了改革,当然他的主张完全符合资产阶级的要求,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新的信仰体系。他说:“肉欲的享受不妨碍灵魂的救赎。”他的这一学说,从一方面肯定了资产阶阶的追求私利是人的天性,也指出了只信仰才能拯救灵魂,而不是靠繁刺的对上帝的论证和对宗教仪式、教规的遵从。因而,在这里,他实际上是肯定了自由、平等、博爱的阶值。
三、近代(一):人的发现
在宗教统治千方百计剥夺人性,扼杀人的尊严与人的自由理性,把人的地位置于上帝的支配之下。文艺复兴运动则冲破了教会的黑暗统治,把人从上帝手中解放出来。他们或通过诗歌小说、或通过绘画雕刻、或通过杂文论著等种种“文艺”形式来抨击封建教会、歌颂人的伟大、人的完美与人的尊严。因此,文艺复兴运动实质是一场人文主义动运,是一场人的发现与人的自我解放运动。
这一时代的最强音最早发端于当时的文化中心意大利,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被称为意大利人文主义三杰。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