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天,我携儿子和小外甥去看开元寺塔。
坐1路公共汽车到新华书店下车,从前方的十字路口向南,便进入了一条熙熙攘攘的大街,街道两旁店铺林立,马路中间也摆满了商贩的货架,小车。到第一个十字路口向东行,是一片方院平房的居民区,顺着居民区的街道继续前行,我们看到了塔外的围墙,顺着围墙就走到了进口处。
进入院子,心底暗叹,虽然离闹市区很近,这里却是一个清幽的所在。据史料记载,原本这里是一座寺院,叫做开元寺,此塔因建于开元寺内,故称“开元寺塔”。现在寺院已荡然无存,只留下这座挺拔壮观的开元寺塔巍然屹立在天地之间。
没来得及环顾四周,白塔就豁然闯入你的眼帘。我想还是按路线走,看看四周的景物,反正最后走到塔下,在细细观摩这个压轴子的大戏。
院内青砖铺路,两侧芳草萋萋。左侧一块巨石上书:中华第一塔。因为该塔是我国最高的砖塔,高83.7米,而塔基外围的周长是128米。据说为了增强砖与砖之间的拉力,建塔时加筑了松柏木质材料,本地流传着“砍尽嘉山木,修成定州塔”的说法,可见此塔用料之浩繁。右侧有一尊佛像,前面置有香炉。石像旁边是另一块巨石,虽已残破,但依稀可以看出是一尊石兽,我猜大概是这位尊佛的坐骑吧。
登上两级石阶,是一块平台,两侧陈列有历史上定州的名人。下了石台,我们就迫不及待奔向白塔的脚下。来到塔下,不由得让人感觉到自己的渺小。
我们终于零距离地亲近了我们的宝塔。先环塔一周。只见塔身成八面,不同于他处的四角形,显得秀丽丰满。塔身东西南北四面设券门,其余四面辟棂窗(假窗)。最上两层,八面皆辟券门。每层各角挂高低错落的两个锈迹斑斑的铁铃。今天恰逢清风习习,耳边就响着这不是很清脆但绝对是很悦耳的铃声,这铃声穿越千年的岁月,像一股暗泉流向人的灵魂深处。
我伫立塔下,细细听它讲述那开元寺僧令能奉召西竺取经,得舍利子归,宋真宗诏令能建塔以存舍利,历时50载,宝塔建成!听它讲述我宋王朝将士站在塔上极目远眺契丹的敌情...孩子们吵着要上塔了。
只好牵着他们的手,踏进这古老的门。塔内的台阶太陡,而且每一级都太高,所以我猜想古代的人莫非比我们高很多,他们的腿想必也很长,所以台阶就高。塔高11层,每层都有壁龛,壁画,泥塑像,但都毁损严重,我们只能从那斑驳的色彩中去怀想当年它们的飘逸和鲜活。回廊顶端的木制结构图案,我说不上来它的美。据说它的建筑之美曾得到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的赞誉。每层都有碑刻和名人的题咏。我凝视这刻在石板上的小楷,觉得字字珠玑。可惜有些已被盗,只留下空空的石壁。
两个孩子比我劲头足,一鼓作气攀上顶层,从镂空的窗子极目远眺,那种感觉很好,带着一点点自豪,还有一点点满足。
都说“上山容易下山难”,我想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下塔吧。我一手拉着外甥,让儿子拉着我的衣襟,一步一步下了塔。在第一层,又有了一个发现,有一个圆孔,看了说明才知道,这里原来有一尊石像,是最大的,已失窃,只留下石像下的海眼--就是这个圆孔了,据说从这里可以通到东海呢。
依依不舍走出塔,顺原路返回。在院子的一隅,发现了一根横放的石柱,上面用不怎么硬气的字写着“建设东亚新秩序纪念塔”的字样,不用说,这是日军侵华时留下的丑恶罪证。 大门东侧,有一个小小的展厅,迈进朱门,看到里面陈列了塔的木制模型,维修时存留的残砖瓦片,还有一个精雕细琢的鸱吻,我对孩子们讲到:“古时房子以木制居多,所以最怕火灾。鸱吻是龙的儿子,喜欢吞火,故置于屋顶飞檐...”儿子早已不耐烦,嘟囔着“知道了,知道了”。
不觉天已近中午。计划还要去文庙,只好惜别开元寺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