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参加“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吉林省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有感之王崧舟《枫桥夜泊》

写作者:胡杨蝶     日记本: 胡杨蝶

日期:2009年05月18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450

  5月16日、17日,我有幸参加了“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吉林省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听取了四位教育专家的展示课以及报告,感受颇深,内心涌动着的教学激情,随着会议场上的掌声此起彼伏。同时,在教育专家的示范下,曾经“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惶恐,却突然在那一瞬有了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畅亮。倾听大师课堂,感受大师风彩。感受着似近却远的境界,似乎伸手可触,又深知这是多么遥远的距离,但这更激励了我的语文教学热情。
  这四位教育专家分别是王崧舟老师、李卫乐老师、吴琳老师、王廷波老师。四位老师的教学风格各有千秋,课堂上所营造的氛围也迥然不同。可以说,这四节课的差异对于每位听课者来说,都是一次全新的体验。我们如同孩子一样在大师的引领下感受着语文课的魅力。现在我把听课过程中深受感动的细节记录如下,同大家一起分享!
  
  王崧舟老师是“诗意课堂”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他执教的是古诗《枫桥夜泊》,闭眸回想此课,似乎还可以隐约地听见那一声声幽远的钟声向耳边袭来,内心竟泛起了无以冥状的淡淡轻愁。于是,情不自禁地吟咏到: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夜半钟声”更衬托出了夜的静谧,夜的深沉,而诗人难以入眠、卧听钟声的那种种无以言传的情感便不言而喻了。正因为如此,王老师以“钟声”为线,以“愁眠”为眼,营造了一种空灵旷远的境界。听者似乎不是听课,而是随着王老师跨过千年与作者同感同受!
  我们先看他的教学流程
  一.启:夜半钟声越千年
  二.承:张继卧听寒山钟
  三.转:月落钟声对愁眠
  四.合:钟声悠悠情满天
  这四个环节的设计可谓匠心独运,那一“启”,便是引我们踏上寻觅的道路。我们随着王老师欣赏了陈小奇的《涛声依旧》: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作者抓住“无眠”展开了词语的训练,当然也是为了后面理解“愁眠”作下铺垫。“无眠”的近义词有哪些?学生只能说出一二个,但教者仍然追问,学生不会,不怕,教者启发:难以入眠就是——学生回答,难眠;不能入眠、未曾入眠……接着,教者又按顺序向大家介绍了【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的“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明】高启《泊枫桥》的“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宋】陆游《宿枫桥》的“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就这样,我们在一遍遍的吟咏中感受着寒山寺的钟声魅力,在文化的语境中我们一步步地走到了唐朝的张继身边。于是,诗还未讲,可是情感的基调已经铺就。我认为,这正是大师的独到之处,正所谓“未成曲调先有情”就是这个意思吧!
  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具体过程我不想多说,我单从一些细节中来看看我们的王老师如何引领学生感受着作者本人的心境的。
  首先,读得读好。学生们刚开始读诗时,语速快,这首诗用轻快的语调怎么能读好呀。我在想,王老师一定范读,或是说“同学们要这样读”。可是不然,他只是与学生合作着读,他用他低沉、极富感染力的嗓音,在无形中就给了孩子们示范。一先一后的顺序,合作了两三次,咦,学生就很自然地读好了。读好了,才能谈感觉。这时,王老师问孩子们:“你内心泛起的是什么感觉?你能一个词来说说吗?”“为什么读张继的诗有这种感觉。请学生静静地读,找一找哪个地方向你们传递着这个感觉。”学生又一次地读,并边读边画着。你看,王老师如何评价学生这样边读边画的。他说:“你画的不是记号,而是思考,收获。”这样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激励了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欲望。对培养他们的良好学习习惯是多么大的帮助呀!
  当学生很自然地画出“愁眠”二字时,教师又再一次地巩固了其词的含义,不眠,未眠,难眠等,正与前文遥相互应。正因为作者睡不着觉,所以作者看到了什么?学生们畅所欲言。有的说“月落”,有的说“江枫”,有的说“渔火”,可是王老师说:“不对,你们看到的是表面的字。”王老师让学生才上眼睛去想象。教师在音乐声中,向学生描述那时那景,我们大家也随之感受着那景那境……
  此时,王老师轻声问大家:“作者的身体有一种异样的感觉,你能在诗中找到吗?”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是“霜满天”。在这里,王老师提出质疑,引用了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王老师要把此句改成“月落乌啼霜满地”,学生们不同意,当然就要说出理由。我还清晰地记得一句学生这样回答的“我认为这是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这位学生刚回答完毕,满堂的掌声。王老师赞赏地问:“这位同学贵性?”“免贵姓鲁,鲁迅的‘鲁’”学生很有礼貌地回答道。这样一情景,让我感受到了师生相敬的和谐!
  最后一环节,再次复现与寒山寺钟声相关的诗歌,进一步感受钟声的文化影响力。王老师带领孩子们想象未来生活,感悟经典文化的精神力量。从今入古,从古至今,此时,古今已经融合在一起。这首古诗,也深扎在孩子们,所有听课者心中。
  课罢,我们久久回味着诗的韵味。在那淡淡轻愁中,那一遍遍钟声就这样跨过千年向我们一次次袭来……
  
  纵观整节课,我们陶醉于诗的意境美,我们感受着语言的深度美,我们钦佩着师生之间的和谐美,我们更被诗意课堂中文本与学者的灵魂碰撞深深感动。正如王崧舟老师所说的:“语文充满劳绩,但我们依然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让我们一起为诗化课堂,诗意人生努力吧!
  
  
  

完成时间:2009.05.18 16:04:48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8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