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给我写信了,真是够絮叨的~~~~~~ 难为他凌晨一两点了,在我完全想不起来要去好奇追问他往事的时候,写了长长长长的字。明了所有的诚挚,看完信,我笑了。你看,有些人就是这样,即便很久很久没有任何联系,再见面,仿佛分别只在昨天。
在没有消息的日子,他一定独自承担了很多。相较之下,难怪他对我的无病呻吟《在悲伤里放牧》颇有微词,呵呵,善意的揶揄,我熟悉的风格。
想到两个字:会心。
至于我,最近忙着做一个女人常喜欢的事情。订做了一件旗袍,并为了配上鞋子、包包、头饰,没完没了地折腾,呵呵。跟安说,请允许我有点奢侈地花钱,我想分掉一些心思,不要太专注于工作。老和尚提醒我不要太刚强,那我就让自己更女人一点,柔媚一点~~~~~~哈哈。安说好,眼神却说,你个小妮子,血拼了还有这么堂而皇之的理由~~~~~~~~~~假装无可奈何~~~~~~~
急切地等到今天天晴,一切准备停当。正好晚上开毕业生家长会,不用再想着穿哪套职业套装,旗袍就挺好。亮丽地站在台上,多吸引一点注意力,大概考试、派位什么的毕业政策的宣讲效率会高一点~~~~~~~~~~呵呵。同事的赞美让我忍不住想再去做一件浅色的,虽然本来我还不太满意这家店的手艺。
原来那家叫“忆源”专做旗袍的店,听说搬到广州去了,我都怅惘了好一阵,还记得站店的老板娘的吴音软语。
旗袍的情结源于我未曾见过面的外婆。
妈妈四岁的时候失去了母爱,她一直留着外婆生前穿过的几件衣服。我见过其中有着华丽花纹的几大块布。妈妈说,那是文革时怕破“四旧”的把旗袍没收了,就拆成几块,说是做抹布用的,这才给自己留下了思念的入口。还有一件原本很时髦的大衣,妈妈为了改成那个年代允许穿的样子,自己动了剪刀针线,结果再也无法复原。妈妈说,她记得小时候看外婆穿旗袍很好看的,大概那是一个小女孩仅有的、最清晰的记忆。妈妈年轻时,不可能穿旗袍了;而到了可以穿旗袍的时候,她却习惯了劳动的宽松的衣裳,还说年纪也大了~~~~~~
于是,我就有了旗袍情结。虽然天生条件不好不够丰满,但是穿衣服么,更多是穿一种感觉。我喜欢,我选择。
午饭时,因为旗袍,同事谈论起《花样年华》和《色 戒》。有个同事说《花样年华》里也没见梁朝伟和张曼玉说几句话,就见两个人在那条巷子里穿来穿去的,不晓得搞么子~~~~~~~~~~~~·? 呵呵。我是一直觉得那片子的镜头老晃,总是看不清的感觉。不知是在电脑上看下载不流畅的缘故,还是导演就是要这个效果,反正那些如怀旧照片般的情境还是很打动人。就像昨天去太平街淘包包,那些做旧的大木门,木制的栅栏、门窗框,狭窄门楣后幽深的小巷……明明知道这都是做旧做出来的,还是忍不住要让自己沉浸在历史里一下下,那些过去的风尚和时髦女郎呵~~~~~~~~估计活到现在的不多。上次在电视里看到一位百岁奶奶,当年是在上海的大舞厅(好像是百乐门?)跳舞的,精神矍铄,化了妆。虽然到底皮肤不上妆了,有点太浓,但掩不住老太太那股精气神儿~~~~~~ 沧桑见得太多了,反而还是选择了当年的骄傲:世道变啊变,身边的人与事总是不靠谱,可是我还活着。
是该骄傲。
不论怎么难,我们总是还活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