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了略读课文《花的勇气》。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深深地被文本所感动,同时,也被孩子们在课堂中的精彩表现所折服。
本篇课文我是按照“默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线索、感悟文本——研读句子、品读课文——结合实际、情感升华”这样的顺序教学的。力倡简约,紧围重点。使学生在围绕目标的学习中,积累文章中的精华部分,并用现实生活的例子加以延伸,使之得以内化。
在“研读句子、品读课文”这一环节时,学生都能够抓住重点句子,用联系上下文、抓重点词语等方法进行学习。特别是在感悟“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这句话时。我引导学生想象:一望无际的绿色草地展现在你的眼前,你仿佛感受到了什么?进而,让学生想象,如若点缀上几片色彩斑斓的花儿,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再想,一片绿色的海洋成了花的世界,又会如何呢?学生尽情想象着美好景象。使学生感受着绿草与鲜花仿佛是一对朋友,亲密无间。因此说:没有花的陪伴,绿地是寂寞的!按理说,引导这里,已经达到目的。但是,我认为,我还有必要进一步地拓展。让这美好的句子更深刻地留在孩子们的心中。
接着,我说;“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没有()的()是寂寞的?”让学生借题发挥。没想到孩子们的回答给了我意外的惊喜。
“没有鸟儿的天空是寂寞的。”
“没有鱼儿的海洋是寂寞的。”
“没有动物的森林是寂寞的。”
“没有蝴蝶的花朵是寂寞的。”
“没有笑声的课堂是寂寞的。”
“没有朋友的人生是寂寞的。”
…………
这些声声带着哲理的美好语言,让我的心怦然一震。这像诗一样的美好语言,串连起来不就是一首好诗吗。于是,我引读,学生接读把心中的美好的句子说出来……学生在如诗的课堂教学中,感受着语文学科所特有的魅力!
我连忙把这些闪耀着学生智慧的闪光点记录下来。从中,我也懂得了,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把握教材,灵活调度,把对文本内涵的挖掘和拓展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履行的责任,使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切实有机发挥其作用。为我们孩子一生的语文发展种下一颗希望的种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