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上了两节信息技术整合课《蝙蝠和雷达》,感觉非常不错。因为,在两课时的时间里,预期目标达到,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感受着引导学生思考,与学生共学习的课堂喜悦。
第一课时,主要是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以自学为主,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提出质疑并解决。再进行自学反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倡学生选用朗读、默读、浏览、跳读等合适的方式,把读书与圈点勾画结合起来。关于主要内容的概括,我认为训练得值得以后的教学借鉴。因为课标关于中年级的这一方面的要求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所以,在字词与读文处理好之后。 我让学生带着“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个问题,再一次默读课文。以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现有知识水平,他们能够说出文章的大意,只是概括不够简炼,有些不敢说,不好意思说,怕说不好的成份。于是,我激励他们,能说多少,就说多少。在这种宽松的课堂氛围中,每位学生都能说出一部分。我把他们说出的内容,进行有秩序地摘要,显示在电脑上。有了这些提要的串连,学生是非常容易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这时候,大家都争先恐后地要求概括。最后,我总结说。学习知识,需要一步步伸入。今天,我们采用这种串连式的方式全班共同合作学习概括了文章主要内容,这是团结的力量,也是值得我们每位同学学习概括的一种好方式。这一课时,我认为成功之处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学习,逃离了教师只教不引的误区!
第二课时,有效地利用了信息技术,使教与学的过程,非常有序。
放映动画,在黑夜中夜航的飞机,引导学生与文共同质疑: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并从书中找出答案。使学生感受到设问这种修辞方法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然后与学生精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这一自然段,我抓住“极细”、“灵巧”这两上词,让学生感受到蝙蝠夜间飞行的本领之大,使学生内心的疑团更重,对于下面的探究学习起到了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
接着,我出示实验表格,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认真填表。之后,我又以动画的形式播放了科学家做的这三次实验。声音与形象的图片,使学生进一步清楚:蝙蝠夜间飞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齐读第六自然段)
第七、八自然段的学习,我采用了集体学习的方式。在找两名学生读过之后。我出示了蝙蝠及雷达在夜间飞行原理的框架图练习题。学生们根据提示很快地理清了蝙蝠是“嘴——发出超声波——障碍物——反射回超声波——耳朵”这一原理。雷达是“天线——发出无线电波——障碍物——反射回无线电波——荧光屏”这一原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使学生很清楚地看到蝙蝠和雷达之间的紧密联系。
最后,我又设计了“你从哪种动物身上得到启示?”这样的练习题。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感知自然界与人类的关系,树立了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的意识。
这一课时,我认识到了新知与练习题设计相结合的教学,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果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的教学,使我深刻体会到,信息技术的运用,将使教学呈现出一种新的姿态,那就是新颖,便捷,高效!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专研教参,吃透课本,熟悉学生。才能活教活引,学生才会活学活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