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第一章 原始佛教中道之概说

写作者:洁云流水     日记本: 云水无涯

日期:2009年03月08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276

  第一章 原始佛教中道之概说(节选)释恒强
  
  
  
  
  
  中道,巴利语为majjhima-patipadā,其中majjhima有中间的、适中的、温和的、有节制的意思,patipadā指途径、方法、样式,合起来即远离过激与偏执的适中之法、中正之道。就原始佛教来说,通过正确理解十二缘起,远离常见与断见、有见与无见、执有常我与执无俗我等偏颇之看法,由此确立如实之中道见;又遵行、修学八正道,远离享乐与苦行、急进与懈怠、避世与著世等偏颇之实践,由此确立智慧之中道行。但八正道是以正见为先导而成就正志至正定的,因而十二缘起是中道的根本,八正道则是中道的内容。
  
  
  
  佛陀基于缘起法论因说因,反对外道无因论,如说“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1]又破斥外道宿命论、尊佑论及其它非因计因等邪因论。这些内容散见于本文各章。
  
  世人或见世间法之生住而起常见,见世间法之异灭而起断见。对于外道常见,佛说无常;虽然说无常,但佛却也不记世界常无常,甚至也说涅槃是常,可见佛陀破斥常见又没有偏执无常。对于外道断见,佛说轮回;虽然说轮回,但佛也说无常、无我,甚至还说有断尽烦恼、超脱轮回之涅槃;虽说有涅槃解脱,却也不是灰身灭智、断灭无所有,可见佛陀破斥断见也没有偏执不断。这无常而不断、不断中有断、断中又有不断,正是佛教常断中道正见。这在“常断中道”章中详论。
  
   世人同样容易陷入诸法绝对有或绝对无的偏执。佛陀以因缘灭破斥外道有见而不著断见,以因缘有破斥外道无见而不著常见。佛陀基于缘起,世间真实有者佛陀说有,世间真实无者佛陀说无,但佛陀说有不执为常、说无不执为断、说空而不否认缘起有,这不执有无、空有无碍正是佛教有无中道正见。这在“有无中道”章中详论。
  世人贪著五取蕴故而生我见,由我见产生我慢、我爱、我贪而轮回不已、不得解脱。佛陀因此说无我、非我,以远离我慢、我爱、我贪故。佛陀同时说轮回与业果相续,而不否认作为轮回与业果的主体——无常之我,也即世俗假名我,所以佛陀也非无见论者或断见论者。就轮回而言,虽然有异阴相续却是无常变异的,而生死轮回之流本身又并非不可截断、超脱。佛陀说无常恒我但又不执无见、不落断见,说假名我但又不执有见、不落常见,这是佛教无我中道正见。这在“无我中道”章中详论。
  
   总之,佛陀觉悟十二缘起而成佛,为诸弟子广说缘起以开显众生生死轮回之因及究竟解脱之理,确立佛弟子全面、圆满的正见,以此导入中道正行、趣向涅槃解脱。
   八正道即佛教成就解脱的实践之道,佛陀在原始佛教经律中多处讲到其一些实践特征,如苦乐中道、精进中道、世出世中道。 世人或贪于享乐,有外道甚至认为于五欲自恣而作证涅槃;也有外道作各种苦行,甚至自虐、自残,想以此来赎尽罪业、清净身心、究竟苦边。佛陀则正见他们皆难以解脱,而远离苦乐两边修学八正道。世俗欲乐与外道苦行为佛所呵斥,但有些欲乐与苦行佛则赞叹,其中关键就在于能否断恶修善、尽有漏得无漏,此即佛教苦乐中道。佛陀本人也正是明见五欲享乐的过患而放弃太子的世俗生活去出家求道,后来又发现外道苦行无助于解脱而接受供养、恢复体力并最后解脱成佛。这在“苦乐中道”一章中详论。 有些外道以种种理论否认精进,如道德虚无论者、断灭论者、定命论者与无因论者都否认个人的努力。佛陀对弟子则常赞叹精进、劝精进,但同时教导弟子精进时当不急不缓、不取不著,且方法得当、能善加运用,此即佛教精进中道。这在“精进中道”一章中详论。 有外道通过逃离这个世界想免除老病死而不能如愿。佛陀明见世间的过患而常说生厌、离欲、灭尽等出世思想,但不是遁世无为或厌生就死,而是于此世间通过修行以远离各种贪著,即出世而不离世;佛陀与其诸多声闻弟子同时也积极在世化导众生,但此在世是为了让更多众生离苦得乐、解脱清净,虽然在世却不著世。佛教以智慧出世求自利得解脱,又以大悲在世去利他度众生,这出世又不离世、在世又不著世,即佛教世出世中道。这在“世出世中道”一章中详论。 总之,原始佛教中道确立的根本是十二缘起,其内容则为八正道。其中明见十二缘起以确立中道见,修行八正道以确立中道行,而此见与行实际又统一于八正道。八正道以正见为先导,所以十二缘起也是八正道的根本。佛陀在鹿野苑为五比丘初转法轮时,将导向觉悟的方法即八正道与所觉悟的内容即十二缘起总结为四圣谛,以此作为原始佛教的纲领,来引导弟子趋向解脱、证入涅槃。十二缘起为佛教的核心教理而与外道不共,八正道为修行的根本方法而能成就解脱,前者为中道的根本,后者为中道的内容,由此可见中道也即是原始教法的中心。
  
  
  --------------------------------------------------------------------------------
  
  [1] 《杂·五三经》,《大正藏》第2册第12页下栏至13页上栏。
  
  

完成时间:2009.03.08 17:59:13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8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