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上班,在电梯遇到同事,她看着我和儿子说:“1.5。”我没明白。她解释:“一个大人是1,小孩是0.5。”我大笑。因为每天我和儿子总是一大一小出现在电梯。虽然儿子已及我肩高,但还是个0.5。
于是想起上学时,班里有一女生,个子很低,但很爱咋呼,爱在男生堆里咋呼,男生们私下里给她取外号曰:根号2。就是1.4(米)。想想这个外号很有侮辱人的意思,可能是他们讨厌极了她,不然班里个子低的女生多的是,偏给她一个叫根号2呢?
还有一个男同学外号叫22(读儿是儿),原因是他的口音。但这次没一点恶意。纯属为了好玩。我们从没欺负过他,特别是女生,对他很好,好到没有性别区别,因为他长得太接近女生了。
绰号的文化真是历史悠久,特别流行在校园里,孩子们无师自通。儿子上幼儿园时,说班里一个小朋友叫“肉夹馍”,不用说,那孩子够磨蹭。上一年级,儿子说某某叫“火烧牙”,原因是那孩子的牙齿不知是吃药还是其他什么别的原因是红色的。
上中专时,特别讨厌学生会的两个人,一女穿着细细高高的高跟鞋,一男走路仰头。于是他们被冠以特响亮的两个外号“地不平”与“恨天高”。
如果我们每天总是一本正经地,没有了这些外号,其实生活也挺没意思的,不是吗?
2009年02月22日17:02 [补记] 写下这些,纯属无聊,本来想好好探讨探讨绰号的文化和它的积极的意义,可是懒得动笔了。对不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