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我的父亲母亲

写作者:五月的玫瑰     日记本: 青春的印记

日期:2009年02月19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329

  父亲年轻的时候是村里的文艺骨干,红灯记里的李玉和,智取威虎山里的杨子荣,都是非父亲莫属的角色,父亲年少英俊,活泼开朗,用现在村里的老人的话说,那时你的父亲可是英姿飒爽啊,呵呵,俊美的外型透着一股刚强,父亲担任着村里的青年书记,领着一帮青年男女上山下泊,浑身上下总有使不完的劲,爷爷奶奶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当家人忙着给父亲张罗找对象的时候,才发现父亲已经在谈恋爱了,对方是一个我叫二姑的人,也是品貌一流的,可对于封建意识很浓的爷爷来说,这还了得,终身大事岂能自己擅自做主?!于是爷爷和奶奶商量一番后决定,从此不许父亲再当什么青年书记,(因为在爷爷的潜意识里父亲之所以会谈恋爱都是因为整天一群男男女女在一起不务正业的吹拉弹唱),叫父亲从此跟他学手艺,爷爷是我们那里远近闻名的木匠好手,父亲虽然不愿意,但天性孝顺的他,也就答应了.
  
   父亲聪敏好学,不久就成为爷爷的得力好帮手,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父亲开始跟随爷爷到处干活了,我们那土语叫“闯东家”,在父亲那个年代,有个好手艺是非常值得自豪的事。而父亲的手艺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父亲的思想新潮,敢于改革,总是做些时兴的新式家具,方圆十里八乡,谁家的儿子要娶媳妇,谁家的姑娘要出嫁,都会指名点将的邀请父亲去他们家做,而父亲和母亲的相识也源于我大舅的婚事。
  
   那年,大舅要结婚,可是由于姥姥家境贫寒,给大舅采购做家具的木料都是些别人不要了的,几乎不能做什么用途了的木头,找了不少的木匠,人家来一看这堆破木料,不是摇摇头走了,就是要加工钱,一时间姥姥愁住了,家里实在是再也掏不出钱了的啊,外公一袋一袋的抽闷烟,往日间靠精打细算过日子的外婆也没了主意,这时外婆家的邻居对我外婆说,你怎么不去河东找某某啊,他家可都是木匠好手啊,为人还厚道,保管不会多要钱的!外婆听了将信将疑,可这句话却打动了外公,外公磕磕烟袋,说,试试吧,我去找人家说说看吧,总不能就这么等下去吧!
  
   令外公没有没有想到的是,憨厚朴实的爷爷听了外公的话,二话没说,就把去打家具的日子定了下来,说,都是养儿养女的,谁没个难处啊,你回家等着吧,我干完手里的活就去你家,你在村口等我就行了!
  
   相隔几十里地的两家人就这样走到了一起。
  
  
  
  
  父亲勤劳肯干,处事大方有度,很快就赢得了外公外婆的喜爱,再加上爷爷的不嫌贫爱富,再怎麽难做的木头也从不说要加钱什么的,在我外公外婆的眼里,简直就是圣人一般,于是,对待爷爷和父亲更是待若上宾,尽管家里隔夜粮都不多,但姥姥还是尽量变着花样做,用姥姥的说,人家希的上咱家来,咱就感激不尽了,再看这些木头,也真难为人家爷俩了,整天又拼又凑的,再不好好招待人家,怎么能对起自己的良心呢?!而爷爷也被外公外婆的善良朴实所感动,总是催促父亲快点干,说,早一天完工,人家也好早一点安生,人家这么款待咱,咱就得好好干!
  
   期间,母亲不时的端茶倒水,也给爷爷留下了不错的印象,母亲言语很少,做什么事都是默默的,不争不讲的,却干了几乎全家的活,由于长期的营养不良,母亲二十几岁的大姑娘却是一脸的菜色,除了高挑的身材,几乎看不出任何发育的迹象,善良的爷爷,一边看在眼里,一边打量着父亲。
  
  活终于干完了,回到家,爷爷就和奶奶说起自己的打算,奶奶是个很护孩子的那种老太太,虽然爷爷说了自己的看法和打算,但奶奶却并不认同,在奶奶看来,找那么个穷媳妇,也就是多了一门穷亲戚,母亲的条件还不如本村的那个二姑好呢,就坚决不同意,而此时的父亲更像是一只倔强的小马驹,自爷爷跟他说了爷爷的打算以后,父亲是高低也不干的,用父亲的话说,你这是包办婚姻,说什么也不同意的。因为此时父亲和我同村的二姑两人感情还是很好的,可爷爷就是不认同,爷爷说,你都看上个什么人啊,整天得得嗖嗖的,就知道唱歌打扮,捏是过日子的人吗?你看人家家里的大姑娘,多喻体,体性也好,不争不讲的,这才是过日子的人,你趁早断了你的念头,这门亲我是噶定了的!你准备准备,这几天我就要托媒去给你提亲!
  
   任凭父亲的再怎麽反抗,一言九鼎的爷爷依旧是我行我素,该找的媒人也找了,就等着外婆家的回话了
  
  
  爷爷家的提亲惶恐了外公外婆,惶恐之余又倍感欣喜,惶恐的是外公感觉两家相差太大,在外公外婆的眼里,爷爷家是知书达理的人家,虽不是书香门第,但在那个年代也够得上是上层人家了,和这样的人家结亲是高攀了,门不当户不对,欣喜的是从此母亲有了还的归宿,青黄不接的时候也不用再挨饿了,于是,亲事就这样定了下来。
  
  很快,父亲来到了外婆家,递来了100块钱彩礼,按爷爷的嘱咐,父亲告诉外婆,说不用准备嫁妆,爷爷都已经准备好了,只要母亲带床铺盖就行了。婚期就这样定了下来,在那个买什么都要凭票购买的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要想置办一套铺盖谈何容易?以外婆家的情况,连温饱都是问题,哪里的布票啊?衣服可以借着穿,可棉被不能借啊,外公在狠狠的抽了几袋焖烟之后,终于走出了家门,厚着脸皮去亲戚家借,从日出到日暮,从东家到西家,一天滴水未进的外公拖着疲惫的双腿,两手空空的回了家,看着满眼期待的母亲,外公对正在织网的外婆说,明天早点起来,我去邻村老*家看看。
  
  第二天天还不亮,外公就出门了,究竟这次能不能又是空手而归,谁的心里也没底,毕竟大家都不富裕,外公走出村口,停了下来,因为他实在是想不出还有谁家没去过了,昨晚告诉外婆说要去老*家的话,纯粹是为了安慰母亲,愁绪万千的外公蹲在村口的桥头,又点起了他的旱烟袋,一口一口的抽着闷烟,就在这时,外公的眼睛一亮,借着清晨微亮的光,他发现前面不远处一团揉成粉红色的纸团,外公不禁走过去,捡了起来,怀着既好奇又期待的心理把纸团展开,霎那间,欣喜舒展了外公的愁眉,天可怜见,那竟是一丈二尺布票!外公欣喜的仅仅握着布票,三步并作两步的急急忙忙赶回家,把这一天大的喜讯告诉外婆和母亲!
  
  就这样,母亲带着用外公捡来的布票做得棉被,穿着借来的衣服怯怯的走进了奶奶的家门。
  
  
  
  

完成时间:2009.02.19 17:07:48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8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