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沉默的假期,在休息中体会着阅读的惬意,偶尔情绪的起伏皆是因为文字的描述及情景的构造.在阅读中领会着作者向读者所传递着的有关教育、生活、国家、历史等各方面独特的见解和信息。在思考中身感自身的渺小,却也身为人,内心徒然升腾起了许多职业的、国家的、历史的责任感.这也许就是阅读的魅力吧!
阅读是个性化的,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每位作家也左右不了读者对作品的评价,就像,我们每个人一样,不能决定它人对我们的认定。因此,在针对一件作品的评价上,便会出现褒贬不一,众所纷纭的现象。如果说是正常的批评,我相信,是会促进作者的写作,开阔读者的眼界的。宋代两位大哲学家朱熹与张栻为了促进学术,在岳麓书院切磋论辩、朝夕晤谈,两人都受益匪浅。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朱、张会讲”。可以说“朱、张会讲”树立了自由讲学、互相讨论、求同存异的典范。所以说,在这个世界,不同种理性的声音,会让这个世界更加精彩和丰富。而这世界总是在逐渐完善的进步中,有一些消极的,可恶的事情存在。一些文痞、无赖、流氓,他们用小人行径中的嫉妒、造谣、起哄、编造等方法去抵毁作品的质量及作家的人格。于是,评论之坛又多了一些另类的声音,似乎大义凛然,但一些缀词中却分明能窥出论述者一二心理诡秘!
昨日在凯迪社区,看到一个贴子如是说:要想不让人知道你没文化,千万别说你喜欢余秋雨。也许是因为我正在看余秋雨的书,并且颇为赞赏。带着一种莫名的恼怒,我在该社区搜索栏打了“余秋雨”三字。结果,我看到了什么?真是让我瞠目结舌。议论余先生的竟然达至三四十页的贴子,每页也有近十个贴子。如果每个贴子至少一千字计算。我们可以算出,那是三四十万字的评论呀。可那都是什么样的评论呢?粗鲁与谩骂相加,讽刺与奚落相连。我不由得为余先生倒吸一口凉气,那是浸心的寒呀!我更为中国的文字担忧而可惜。当然,我不是余先生的“粉丝”,我对余先生的背景也一无所知。我只是在电视媒体中,听过他的“文化大师”之大名。真正地去感受他,是他的文字。他2008年新编缉出版的《文化苦旅》之《摩挲大地》。
我是一个相信自我感觉的人。在读书的过程中,我被一篇篇文章所吸引,被一段段的叙述而感染。《道士塔》里那个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的王圆箓,为了几块银两,却把敦煌藏经洞里的文物,所卖无几。他恭敬相送斯坦因这个阔气的“布施者”带着二十九个大木箱的珍贵文物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凡是一个中国人,读此心如何不痛,为愚昧摇头,为无耻痛恨,为祖国流泪!
那篇《沙原隐泉》里作者描写翻越沙山的句子:“软软的细沙,也不硌脚,也不让你磕撞,只是款款地抹去你的全部气力。你越发疯,它越温柔,温柔得可恨之极——脚印已像一条长不可及的绸带,平静而飘逸地画下了一条波动的曲线,曲线一端,紧系脚下——”还有那时叙时议的哲理:“向往峰颠,向往高度,结果峰巅只是一道刚能立足的峡地——人生真是艰难,不上高峰发现不了它,上了高峰又不能与它亲近。看来,注定要不断地上坡下坡,上坡下坡。”余先生的作品,既表现了历史的深邃荒凉,又展现了江南文化的清新婉约;既展示中国文人的艰难心路,又不忘揭露世态人情。这明明是一本好书,看着这样的好书,难道我们不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感谢那位为写此书,不辞辛苦而遍迹祖国江山的作者吗?
当然,我也很理解有一些人,对于余先生在青年歌手点评中出现了一些常识性错误而不理解,以至于愤怒的情绪。人们对文化大师的期望,往往太高了,所以承载不了一点点暇眦!但这并不能抹杀余先生作品曾经给予我们精神的馈赠。如果我们只能用那种被人所耻的行径去对待这个为我们国家,为世界作出杰出贡献的学者,我也只能发出“哀其不幸,怒其不正”的感慨了!
阅读,应该是一个选择的过程,我们在阅读中筛选,那些精华之思想,绝妙之论述才值得我们留连、吟咏、融合,而那经不起咀嚼的文字会如沙子一样飘落筛底。如果,我们把目光紧盯在那颗无关紧要的一粒沙子上,那我们何来阅读之痛快。因此说,只有智慧阅读,才能理智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