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 胡杨林日记 [登录] [注册
 
鄢烈山:《拍砖集》序

写作者:海魂     日记本: 快乐如蚊

日期:2009年01月18日  星期  

天气 

心情

   被翻看:768

   《拍砖集》序
  
   鄢烈山
  
   万然兄要我为他的这本文集写序,我很惶恐,受之不配,却之不仗义。说不配,是因为我就会炮制几块豆腐干(千字左右的杂感、时评),而他“诗词曲赋、小说故事、散文随笔、杂文评论”(见《一刀文学网》王万然作品分类个人集)“文武昆乱不挡”。
  
   王兄首先是一位诗人。记得前年十月初长假我们一起游新疆,每天他都有纪游诗词一首数首用短信发给“驴友”。这本集子里有一篇《沐猴而虎与指鹿为奶》,评的是华南虎假照和三鹿毒奶粉事件,其中引他的词作《周老虎传奇——调寄鹊桥仙》:“正龙拍虎,巨龙挺虎,关克生威虎虎。镇坪虎啸闹猜猜,请三个、专家鉴虎。 沐猴而虎,沉鱼落虎,老鼠过街扮虎。机关算尽太聪明,惹众怒、声声打虎。”以“沐猴而虎,沉鱼落虎,老鼠过街扮虎”,暗讽金丝猴专家刘诗峰、鼠类专家王廷正和鱼类专家许涛清都把纸老虎鉴定为活体的华南虎,谑而不虐,知底里者会心而笑。他的新诗怎么样,比不比得上北岛我不敢妄断,他对旧诗的格律大概是很有研究的。此集中他批“王幸福”鬼词的,就是从平仄协韵角度,鄙视其附庸风雅丑态的,这就有别于大伙从观念上痛斥的言说了。
  
   他是那么兴趣广泛、博学多问,这在他的第一本杂文集《海陆物语》里就表现得很鲜明。一看那个书名我就
  服了:他是海陆丰的人,这名称有他的生活轨迹在;人们称筵席丰盛为“海陆杂陈”,作者不标榜自己的作品是“山珍海味”,表明品类之杂总可以吧?至于“物语”当然只是借用日语的字面……本集中收了一篇短论《杂文不仅仅是投枪》,阐述了他对杂文的“定义”和写作追求。他的理解和想法与通常强调智慧(“思维的乐趣”)有所不同。他认为“同样作为文学作品的小说、诗歌、诗词,虽然它们偶尔也有渗透知识性的东西,但寥寥无几,不像杂文,引经据典,林林总总。杂文家的特点是纵横捭阖,通过对历史的回顾或批判,有时候是通过社会现象、自然现象、动植物拟人化,意象地对当今社会进行剖析,在揭示思想内涵的时候,同时也把这些知识灌输给了读者,这种灌输比单纯的专著更能深入人心。”他根据自已的体验说:“读杂文能增长知识,写杂文呢?当然也能增长知识。……有些似是而非或不明白的,就得去翻资料,我从写作中不但得到乐趣,而且还得到知识。”他“把杂文当成了知识,永远是快乐和充实”的说法,是对杂文功能的新概括,尽管这个定义只适用他这样一群人,不适用热衷“搓麻”或“斗地主”乃至“与人斗其乐无穷”者。
  
   虽然这本集子侧重于时事杂感和评论,其知识性也有很好的体现。在与汪洋同志对话的那篇网文中,论干部交流特别是“文官”任用那一部分,旁征博引论证其可行性,应该很有说服力。这本集子在知识性思想性方面有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把老子的《道德经》古为今用的篇目相当多,表现了作者对老子的偏爱。我理解这种偏爱,不是欣赏老子关于“弃圣绝智”的“愚民”思想(正面的解释是,返朴归真,不启贪竞之心),而是像许多学者一样欣赏其辩证思维和无为而治、“不折腾”(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政治主张。自然,作者是在写杂文,不是在做学术研究,对老子的解释亦庄亦谐,我们读来不可死抠字眼。请看作者批评那位提议收呼吸税的蒋院士时,请老子说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淈、动而俞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王文解道:“天地没有仁义,把万物当成草扎的狗;圣人没有仁义,把老百姓当成草扎的狗。天地像个大风箱在呼吸,老百姓就像小风箱,也要呼吸。所谓呼吸,就是里面空了,要吸;多了,要呼。像蒋院士者见多识广,有了权威反而要政令烦苛,使老百姓贫穷潦倒,还不如呆在家中不惹人烦。你看看,老子早就看不惯这些无视百姓生存的所谓‘专家、学者’”。引得这么恰到好处,解得这么贴切,真是太有才了!
  
   不过,这本集子的特色不在知识性,而在它的“攻击性”,命名《拍砖集》就是正大光明地标示了这一点。“拍砖”是网络时代的新名词,源于网民把批评言辞叫“板砖”,发表批评言辞则叫“拍砖”。就像古汉语“攻”的含义广泛,有“攻读”、“攻关”、“攻错”等一样,“拍”也不仅指“比狠”,也有温柔的一面,比如说谈恋爱叫“拍拖”。其实,“攻击性”、批评性往往就是“建设性”,揭出弊病才能对症下药。时至今日,在我们这块土地上说真话仍然需要勇气,听真话仍然要有雅量。所以,汪洋同志请各路网友到省委宾馆里当面“拍砖”,才特别值得一说。本集收录了作者参加这次“拍砖”盛会的发言、记录了事件始末,这将是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
  
   这本集子中,有的“板砖”是砸向官员或权力部门的。比如,《教授评级是“二桃杀三士”》,一语中的,不假辞色;《“农田保护区”为何没有一亩农田?》,尖锐质疑,直指“官心”;而《一不做,二不休》这篇则借用江湖上杀人越货者的语言,批评了官员职务终身制(离岗不管事,却不退休,照旧享受所有福利待遇)。也有“板砖”拍向老百姓的,比如《谁最喜欢官员腐败》这篇,说的是在封建社会株连九族的制度废止后,倒是官员的亲朋好友最希望官员腐败,“越腐败越能得到亲属、亲戚和密友的喜爱和拥戴。如果你无法为他们牟取利益,你就会成为众矢之的,不得安宁……他们就会说你无用、没本事,甚至会鼓动你去活动活动找一个有油水的地方。”这是腐败的社会文化土壤(至于怎样铲除这种土壤另当别论)。“拍砖”当然也是一家之言,并不表示作者就拥有对言论是非的终审裁判权。所以,作者也欢迎别人向他拍砖。
  
   “拍砖”,你拍我也拍,难免“板砖”横飞,但这并不意味着“语言暴力”有合法性,还是要讲理,也要讲“文心”,甚至也要“雕龙”。像上面说的《一不做 二不休》、谈税收不合理的《抓多放少与抓小放大的悖论》,标题就颇具匠心;评慈善的篇章之中,“感动了社会的人,难道就不需要社会感动他们?”这样的句子可以算得上警句了;有关部门说什么“如果鉴定机构认为虎照是假的话,需要还原造假现场和具体细节”,作者机智地驳斥说“这不等于亲子鉴定机构鉴定出非亲生子后,必须还原造假现场和具体细节吗?”……
  
   读万然兄的文章,我不免想,人家毕竟是正处级的报社总编,又是“60后”的人前程不可限量,能不避风险“拍砖”,比我这种“破罐破摔”的人其实更有勇气。他的才气加勇气都比我强,故而我说不配给他写序,就算先睹为快的读后感吧。
  
  
   2008/01/18
  
  
  
  
  
  
  
  
  
  
  
  
  
  
  
  
  
  
  
  
  
  
  
  

完成时间:2009.01.18 15:19:02

  公开状态:完 全 公 开 | 10 条留言 | 查看留言   

 

留言


留言主题: 留言在日记留言到信箱
留言内容:
      

Copyright 2002-2007 版权所有
胡杨林©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支持拓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