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处处有。
去年本地冒出来一个,媒体说了不得,据称是非常特别。
我本不感兴趣的,一是因为媒体往往水分多,二是因为本就是从山沟里出来,那里面有许许多多的古老的遗憾,而且与现代文明隔了老大的距离。
但还是去了,经不起大家的怂恿。
应该没什么特别的,果然没什么特别。几乎的千篇一律,都基本属于晚清风格,夹板墙,青瓦房,吊脚楼,依山而建,顺水而居。
小桥流水边居然有卖面包,还有肯德鸡,知道那是一些人胡弄的,光顾的不少。我倒四处打量,觉得应该有茶馆,这是最平常的风景,一捧盖碗茶,足可以消磨许多时光。
民俗的东西不少,这也是必须的,如敲敲打打、哼哼叽叽、光光鲜鲜、古色古香,都似曾熟悉。但细琢磨总少了点什么。
都旧都土,有的还是新鲜的,那是人们赶出来的。但脸上装不得,人越多就泛红光。我见最真的是那几个古稀之人,皱纹是岁月刻出的,眼神无所谓。这就是感觉,当年见的太多,特别是吃不饱穿不暖的时候。
土布不错,有土里土气的味,还有山区民风的印痕。扯上二尺作个念想。也特想见到身着土布的,当年的小姑娘,两小冲天的辫子,邋邋遢遢。
应该有青石路,这是我最期待的,只在靠河岸的地方见着。都磨的差不多了,台阶还在,只是布满青苔,估计过往的不多。旧时这里绝对是热闹之处,挑水、洗衣,或者小码头,一代代的,也许扔下了许多陈年旧事。
喝了一碗豆腐脑,辣味可以,香味稍差。小葱舍不得,那面条少了葱不行,老板说葱价格太贵了。
居然还有戏台子,这就不错。尽管已经破败,但气势尚在。人们在这儿吆喝兜售东西,我前后转了许久。一老头还告诉我,往东三里有一大石牌坊,非常完整,说是郜命级的。我估计属于贞洁之类,郜命怎么也不靠谱。
请他带我去,他要介绍费,觉得也合情合理。
还有两桥,当地人称及第桥和鸿运桥。前者多走可当官,后者多过则发财,趋之若鹜者不少。我没去,因为没有思,所以从不想。
后来坐竹筏漂流,沿途也有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