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时爱读红楼,在金专上学闲暇无聊之时,都会拿此书到小树林慢慢细读.
红书中最爱的也是黛玉.大凡提到林黛玉,人们的脑海中便是一个弱不禁风,多愁善感,终日郁郁寡欢又极易悲伤落泪,孤芳自赏的形象,许多人都说她没有宝钗的大气湘云的豪爽。甚至在民意调查中愿意娶宝钗为妻的人比黛玉来的多。难
道是因为时代变了,人们变的功利的同时也开始喜欢世故虚伪的女人了
吗?表面上仪态万千,知书达礼,暗地里却勾心斗角,为了达到与宝玉成
婚的目的不择手段。相比之下,黛玉即使性格中有很多不是骨子里却是一
股正气,不满于封建专制的现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气节。这在那个时
代无疑是先进的。
黛玉的性格,很大部分体现于〈〈葬花词〉〉中,在贾府这个“一
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箭严相逼”的环境下,她渴望出漪泥而不染,更渴
望随花飞到天尽头”的自由。她感慨于落红的短暂联想到自己凄凉的寄人
篱下的生活,“侬今葬花人笑痴,它日葬侬知是谁”,词尾又道出其悲凉
的心境“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成为千古绝唱,无不催人
泪下,感叹韶华易逝年华短暂。她将自己满腹的才情化成词控诉着那个时
代的黑暗,又将自己渴望自由渴望摆脱封建束缚,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感
情真切的表达出来。
高锷续写的〈〈红楼梦〉〉选在宝玉娶宝钗的那刻,黛玉焚稿段痴
情临死前对宝玉充满了恨意。这无疑与曹雪芹的原意是背离的,黛玉为了
还泪债而来到世上报答宝玉的恩情,又怎会恨其入骨呢?这又使人们认为
黛玉小心眼,因为爱人的背叛而郁郁而终。实际上曹的原稿对我黛玉死的
描述是贾家被抄,宝玉牵连入狱,黛玉担心宝玉的安危,终日以泪洗脸而
死,这样一来,宝黛之间的爱情就得到了升华。黛玉也以自己的方式报答
了她平生唯一的知己。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爱情啊!
黛玉的不幸是时代造就的然而她敢于与世俗挑战,虽然无力改变现
状只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派遣,又怎么能抹杀了她的高尚呢?为了自己
也为了自己所爱的人。
|